Saturday, February 11, 2017

報章雜記

目錄

信報|社評|社評:非友即敵盲點必須突破 - 社評 - 信報網站 hkej.com

2017年2月10日
社評社評

非友即敵盲點必須突破

社民連立法會議員「長毛」梁國雄揚言,只要在「公民提名」得到三萬八千人支持即參選特首;其口中的如此「創舉」,引起社會各界議論紛紛,普遍是負評多於正評,因為他的參選理據令不少人莫名其妙,就算份屬盟友的泛民主派人士亦坦言感到困擾。
莫名其妙的第一點,公民黨的梁家傑和民主黨的何俊仁先後參加二○○七年和二○一二年特首選舉,梁國雄把他倆狠批為「民主罪人」和「豬狗不如」,不滿他們為小圈子選舉塗脂抹粉,為什麼如今他又參加這個自己深惡痛絕的跑馬仔遊戲,親身上陣為他眼中的荒謬制度增加認受性?「長毛」的解釋是時移世易,恐怕沒有多少說服力。
莫名其妙的第二點,梁國雄強調,民主派三百多位選委不應該提名和投票給建制派參選人,所以自己挺身而出讓大家「有得揀」。
對於今是而昨非的問題,其實毋須深究,畢竟人人都有轉軚的自由,而且嚴格而言,但凡年滿四十歲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皆有權參選行政長官,所以在「公民提名」的名單之上,大家可以發現幾位名不見經傳的人士。如果梁國雄最終真的參選,不妨以包容的態度說一聲尊重。
更加值得琢磨的是「民主派不該撐建制派」的邏輯,若然嚴格貫徹下來的話,曾俊華和胡國興沒資格分得一票,遑論林鄭月娥和葉劉淑儀。與其說是邏輯,不如說是盲點,正是這種非友即敵的既定立場讓香港社會處於嚴重撕裂的狀態,若要撫平傷口,必須摒棄此等狹隘的思維。
以曾俊華為例,他毫無疑問是建制派,然而他同樣是得到民眾歡迎的特首參選人,在以民為主的精神之下,為什麼民主派不應該提名一位擁有民意基礎的建制派?梁國雄表示,如果「公民提名」得到三萬八千人支持即參選特首,在意的恰恰是民意,偏偏在「公民提名」的名單裏面,曾俊華由始至終擁有最多支持。若然民主派不該撐建制派,那麼就算某一位參選人擁有最高民望,也不配獲得提名和投票嗎?這種黨同伐異的選擇性好惡,顯然違背民主精神。
順帶一提,由港大法律學者戴耀廷牽頭的「特首民投」反應似乎不太踴躍,可能跟登入手續比較麻煩有關,截至昨日,排第一位的曾俊華只有六千多票,排第二位的梁國雄只有三千多票。相反,曾俊華陣營所搞的眾籌活動,截至昨日累計籌得四百多萬元,捐款人數超過二萬。
我們不是鼓勵民主派非得撐曾俊華不可,我們僅僅希望奉民主之名行事的人,能夠突破非友即敵的盲點,要是胡國興、林鄭月娥或者葉劉淑儀贏得堅實的民意支持,民主派選委何嘗不可以考慮給他們提名和投票。
其實,民主派在今次特首選舉中傾盡全力爭取選委席位,而且成功取得三百多張選委票的空前佳績,已經是踏出了難能可貴的一步,不再囿於既定立場而自絕於小圈子選舉之外。說到底,特首產生辦法今時今日原地踏步,是民主派於二○一五年否決政改方案的後果,假如仍然甘於擔當喝倒采的旁觀者角色,沒有太大意義,倒不如盡最大努力影響選情。既然民主派積極爭取選委席位,堅決不撐四位參選人任何一位的話,等於畫地為牢維持旁觀者角色,根本就是白白浪費了手上的選票。眾所周知,就算民主派選委統統提名梁國雄,他入閘之後的當選機會是零,選票終歸還是白白浪費了。
民主派當然可以把部分提名票給予梁國雄,然而尤其重要的是,應該從香港整體利益出發、運用合情合理的政治智慧作出適當的策略性抉擇,無論參選人屬於什麼派別,撐與不撐切勿墮於不問後果、不問是非、只問立場的陷阱。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經濟||新:安倍「朝貢外交」 開當代壞先例 - 香港經濟日報 - 報章 - 評.析.天下 - D170210

安倍「朝貢外交」 開當代壞先例

美日峰會今天舉行,盛傳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此行是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力壓下朝貢,包括藉華向日施壓。特朗普即使對盟友亦是利先於義,肆意敲敲竹槓,難免令一眾盟友憂心離心。
安倍訪美前夕,日本傳媒放風指安倍準備向美國送大禮,未來10年會在美國投資1,500億美元,美日共同開發達4,500億美元規模的基建市場,助美創造70萬個職位。實情有待揭盅,但日媒已譏諷安倍形同奉行「朝貢外交」。
安倍為何要向美送大禮?緣於特朗普上台後,把華府既定對外戰略和協議推倒重來,如跟宿敵俄羅斯交好,又把奧巴馬倡議「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以經濟圍堵中國的做法一手葬送,似將亞太經貿話語權讓給中國,令安倍擔心美國淡出亞洲,影響美日同盟關係。
特朗普突函習 藉華向日施壓
特朗普更變本加厲,突指日本操控滙率,不利美國出口,似要迫日圓升值。1985年「廣場協議」迫日圓升值,是導致日本陷入經濟迷失逾20多年的元兇,安倍自然膽戰心驚。
為討好特朗普,安倍試圖先發制人,以大禮迎合其請美國人、用美國貨的「美國優先」政策,爭取維持美日友好關係、不迫日圓升值、甚或同意日本推行國家正常化等。
特對傳統盟友 明顯利先於義
按日媒報道,安倍已準備好朝貢,惟特朗普仍要挑他訪美前夕,發布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的感謝信,指尋求推動美中建設性關係。時機不遲不早,大有藉與華關係的變數,向安倍加倍索利的味道。因此,安倍的如意算盤能打得多響?又能響多久?特朗普會不會食髓知味,未來反覆索要,以他過去從商的作風與歷史,風險着實不低。但安倍手中牌有限,日本又高度依靠美國,只能賠笑吃黃連。
對日本如此,特朗普對其他傳統盟友亦如是,例如不但評價英國脫歐一事離間英歐、唱衰歐盟,外界認為是圖轉以雙邊貿易談判,爭取美利益,以至避免歐盟坐大挑戰美國利益。又如指斥德國操控歐元滙率,圖迫歐元升值,以利美國出口等。
國與國關係講求對等,但特朗普這種向盟友不斷索要,迫玩朝貢外交,令國際關係彷彿倒退到古時,而美日一個願打,一個願捱,只會令盟友擔心要交多少「貢品」才能取悅特朗普、本國利益又會否被賣掉,長遠計,此恐令美國跟盟友關係日益疏離。
欄名: 社評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 hket Facebook 專版

經濟||:高青 - 特朗普示好 對華政策回歸現實? - 香港經濟日報 - 中國頻道 - 報章新聞 - D170210

美總統特朗普致函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願與習共同推動惠及兩國的建設性中美關係。
特朗普突然對中國示好,國際輿論關注是否他認識到兩大國政治經濟衝突,可能帶來災難,而妥協示好;如果屬實,中美關係將回歸現實,也令人稍鬆口氣。畢竟中美激烈碰撞,大家都「無運行」。
中國有句俗語,「黃鼠狼同雞拜年——不安好心」,元宵已至,特朗普才發信感謝習近平在他就職之際發出的賀電,並祝願中國人民元宵節快樂,雞年興旺,實在有點莫名其妙。
京冀洽特團隊 未見有效渠道
致信習近平前,特朗普已同墨西哥、日本、加拿大、印尼、以色列、印度、英國、德國、法國、俄羅斯、澳洲、阿聯酋、南韓、約旦和土耳其等國領導人舉行了通話。而白宮公布的名單當中遲遲沒有習近平,明顯是對中國冷待。
事實上,特朗普當選前後,其團隊不斷發出針對中國的言論,指摘中國偷走美國的就業,操縱滙率,甚至故意挑戰北京敏感底綫「一中政策」,聲稱在南海要禁止中國進入擴建島嶼等,一時間烽煙乍起,中美衝突似乎一觸即發。
由於特朗普並非傳統華府政治人物,有外媒指,北京方面曾希望與特朗普的團隊接觸溝通,但遲遲未能找到有效渠道,中美雙方只能通過咪高峰喊話,這很易造成誤解與緊張,皆因所謂政治「摸底」只能在私下進行,這樣才能得知對方的想法及底綫。觀乎近期,特朗普團隊對華的調子也逐漸降低。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女兒伊萬卡新年曾往中國大使館訪問,據美媒報道,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與特朗普女婿庫什納進行了閉門會談。彭博報道也稱,全球各國正在尋找如何影響特朗普政府時,中國繞過傳統外交渠道,直接轉向了特朗普家人。
特朗普對女兒和女婿十分信任,特別是庫什納擔任特朗普的高級顧問,對他的決策有着其他人不能及的影響力。
耐人尋味的是,經營房地產的庫什納和中國安邦保險集團董事長吳小暉有不少生意往來。吳小暉與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有一定淵源。他率領的安邦保險集團2014年斥資19.5億美元收購了華爾道夫酒店。這在美國酒店收購史上創下了最高金額。
據《紐約時報》報道,安邦保險以合作商的身份參與了庫什納着手推進的紐約「第五大道666號」重建工程。庫什納集團2016年11月發售的高檔住宅有接近四分之一(5,000萬美元)的開發資金來自中國投資者。
從2000年起計算的中國對美直接投資合計達到1,090億美元,這些投資主要是房地產和酒店領域。毫無疑問,特朗普家族也是中國投資的最大受益者。作為一個精明的商人,庫什納早就清楚這一點。
一封賀年信 難言偃旗息鼓
不少評論均指,特朗普雖然不斷發出要打擊中國的言論,其實他並沒有一套完整的對華政策。特朗普在經過一輪衡量,特別是聽取了包括庫什納在內不少專家、顧問意見後,會重新建立符合政治現實的對華政策也未可料。
不過,由於特朗普是非典型的政治人物,相信北京不會放鬆警惕或低估特朗普可能做出的驚人之舉。同時,中美雙方在貿易、滙率上肯定還會出現摩擦,如果以為特朗普一封賀年信就等於偃旗息鼓,那未免過於樂觀。


據報特朗普女兒伊萬卡(右)往中國大使館訪問時,駐美大使崔天凱與特朗普女婿庫什納(左)曾閉門會談。(路透社資料圖片)
據報特朗普女兒伊萬卡(右)往中國大使館訪問時,駐美大使崔天凱與特朗普女婿庫什納(左)曾閉門會談。(路透社資料圖片)


蘋果||李平:蘋論:支持鬍鬚曾 還是支持長毛?



長毛梁國雄應否攪局參選特首?民主派選委應否提名及票投lesser evil曾俊華?民主派選委、市民的爭拗有激化迹象,極可能影響達致阻止梁振英2.0上台的目標。在選戰的激情下,要長毛的支持者或反對者退出是不可能的,但雙方必須明白,現時進行的特首選舉是中共操控下的不道德的合法遊戲,不能混淆真普選與小圈子選舉的原則、目標和策略,如此才能相互包容、理性討論,爭取共同利益。

公平原則不可違 語言暴力不可取

港人爭取真普選的過程已表明,民主派無論是參與真普選、偽普選,還是參與小圈子選舉,有一些原則都不能違背。一是公平公正的原則,包括反對標籤式的篩選。你可以反對長毛,也可以反對鬍鬚曾,在有機會投票時投下反對票,但不能要求在民主派提名或民間公投前預先排除他們參選、剝奪他們的被選舉權,否則無異於梁振英給一些參選人貼上港獨籤就阻止他們參選、宣誓就職。
二是競選、反競選的手法必須合法,不能使用暴力威嚇或利誘。那種動輒問候對方家人的語言暴力,那種動輒扣上共諜、西環幫兇、港奸等大帽子的批鬥手法,本質上都違背了民主、法治的核心價值。在社會撕裂、民主派撕裂的情況下,「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衞你說話的權利」的氣度與原則更形重要。
須強調的是,民主派參與特首選舉的小圈子遊戲,不是要強化選舉的認受性,而是視之為抗爭手段,首要目標是阻止梁振英2.0上台。遺憾的是,梁國雄明言參選是為了狙擊曾俊華,因為他不信任曾俊華、若有民主派支持他執政是「非常危險」。但多數民主派選委、市民仍視阻止林鄭月娥上台為主要目標,更視曾俊華為唯一的狙擊手。
梁國雄及其支持者當然可有自己的目標和策略,反對者當然同樣可以合法的方式反對,但不必翻梁國雄早年炮轟梁家傑、何俊仁參選特首的道德舊賬,因為政治人物的觀點、取態因政治形勢的變化而改變是很自然的事,甚至談不上誠信問題,更不必以為梁國雄參選就可以推翻大局而惡言相向。如果他真能推翻大局,惡言相向又有何益?

抗爭目標須明確 提名投票須靈活

相反,市民也好,選委也好,一是原則上要支持梁國雄透過公民提名參選特首,這是反對篩選、維護公平公正原則的體現,況且,再惡言相向也沒用,梁國雄已開始接受公民提名,至昨晚得票低於曾俊華,但高過胡國興。
二是要再次確認、清楚表明參與特首選舉的小圈子遊戲的目標,是要阻止梁振英2.0上台,還是要選委投白票或分薄當選者票數以示抗議?這個目標越清晰、輿論呼聲越高漲,與梁國雄狙擊曾俊華的目標差距越大,他參選所產生的𠝹票作用就越低。
其實,特首的小圈子選舉是不道德的合法選舉。以現時的政治環境而言,與其奢望中共欽點的特首有助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重返正軌,不如寄望於lesser evil可以減緩一國兩制車毀人亡的速度;與其奢望下任特首推翻8.31決定、不為《基本法》23條立法,不如寄望於lesser evil可更多反映港人意願、不要全盤照收中共權貴的指手劃腳。
因此,民主派選委在提名、投票的策略上可更為靈活,不必有太多政治潔癖的顧忌。為了達致阻止梁振英2.0上台的目標,支持梁國雄參選與提名曾俊華參選,票投曾俊華與日後監察、制衡他主政,都並不矛盾。民主派選委甚至可考慮助葉劉淑儀一臂之力,讓她有機會入閘,相信她如果想贏,𠝹票的對象是林鄭月娥多過曾俊華。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

成報||:「植入式廣告」研鬆綁 客觀限制不可或缺

時至今日,在電視節目間距播出的30秒廣告功效已大打折扣,因為坐定定在固定時間觀看的人愈來愈少,於是將產品信息放入節目之內,讓觀眾不可以「逃避」,便成了廣告客戶更樂於扳放資源的手法,而且在潛移默化中,可讓觀眾代入角色遭遇,又或信服主持人的介紹,不自覺的對置入產品產生認同,從而改變消費模式,達成促銷的目的。
只是在香港,根據《電視節目守則》和《電視廣告守則》規定,這種做法是不容許的,無電視前年在《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中加插一眾嘉賓藝人集體食炸雞的環節,便因為違反規定而遭罰款15萬元,而在之前,無已多番涉及同一問題而遭勸喻及警告,例如在2013年台慶劇《法外風雲》中,多次牽強地特寫某運動飲品,違反間接宣傳的規定;2014年又裁定處境劇《愛.回家》大量展示贊助商產品,令人覺得牽強,干擾觀賞趣味。
無向來都希望突破禁區,其行政總裁李寶安在2014年出席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便批評通訊局對植入式廣告設限,限制電視台廣告收入,與國際大勢背道而馳,而在被判罰款之後,李寶安便質疑,為何外購劇可播放「植入式廣告」,但自製節目監管甚緊,香港相比外國做法落後,無法與人競爭,無亦就此提出司法覆核。關於此一問題,通訊局亦為海外規管免費電視間接宣傳和贊助,即所謂「植入式廣告」展開研究,本月內會蒐集公眾意見及取態,強調局方持開放態度。
在內地及日韓,這方面的規定都比較寬鬆。韓國放送委員會自2013年起宣布放寬對劇集加入「植入式廣告」的程度,惟指明加入廣告,必須要以自然為大原則,廣告內容也不能超過劇集時段中的5%。韓國電視製作的間接廣告資金投放與日俱增,就如早前一齣韓劇《Producer》,主角有廣告天王金秀賢與小天后李知恩(IU),整體製作費為48億韓圜(約合港幣3,200萬元),「植入式廣告」收入便有20億韓圜(約合港幣1,350萬元),可見出其重要程度。
而在內地,除了本身的製作,就是在外購的,也會在後期加工,另開財源。譬如由宋仲基與宋慧喬主演的韓劇《太陽的後裔》,內地版便出現大量「後期植入式廣告」,在不同場景中出現了格格不入的紙包飲品,「強行植入」,此外,也出現過在古裝劇吃現代胃藥,並出現阿拉伯數字商品名的「胡混穿越」情節,便成為了一時笑談。
「植入式廣告」並非新事物,在電影中更可追溯至默片時期,只是在目前新時勢中,愈來愈受影視製作倚重,要如何達到其商業目的,而又不會令觀眾覺得突兀討厭,也真的可算是一門藝術。我們認為就算要拆牆鬆綁,也還得要有配合的規條,譬如是出現頻率及佔時,在整個畫面所佔的比例等,這都可以有客觀的判決,通訊局還可以藉以監察,至於是否有乖情理,植入得是否過硬,便很難評說,只得由業者自重了。

明報||:社評 | 社評:事情不合邏輯常理 民主派必須講清楚

【明報社評】梁國雄宣布參選特首,在泛民陣營不僅未獲祝福,甚至招來惡評和攻擊。梁國雄與民主派理念不盡相同,但是他們的價值觀和政策主張,有一定程度交集,因此,民主派抗拒梁國雄參選特首,邏輯上有點說不通。特別是有人開始拋出民主派傾向支持曾俊華參選的說法,使事態更添詭譎;因為從理念、價值觀到政策主張,曾俊華與民主派的差距,肯定遠遠超過民主派與梁國雄的差距,設若民主派號召民主派選委提名並最終投票給曾俊華,捨棄梁國雄,則民主派按真誠政治原則,有責任公開交代,讓民主派支持者知道有關邏輯理據。民主派主要須清楚交代兩方面。
 重啟政改含糊
 卻見23條立法
 首先,下任特首會否或怎樣重啟政改,是重大政治議題。泛民陣營從去年立法會選舉到選舉委員會選舉,主要訴求包括在沒有8.31方案前提下重啟政改,這是回應並延續2014年「雨傘運動」精神的重要表徵。曾俊華在政綱中,並未明確表示一旦當選,5年任內將重啟政改,連怎樣體待8.31方案,也沒有交代,只是在記者會答問時表示,重啟政改會以8.31為基礎。政綱所說實際做法則是「我會致力促進社會各界推動政改達致成功的共同願景和基礎」、「我會如實向中央政府反映香港各界意見」,空泛兩句,如此而已。所謂「政改共同願景」究何所指,沒有闡明。
 曾俊華政綱就重啟政改含糊不清,反而在政綱提出要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2002、2003年23條立法失敗之後,成為「禁忌」,民主派主流意見,堅持特首和立法會「雙普選」之後才進行23條立法,曾蔭權和梁振英未再提出,每遇查詢都敷衍了事,只是重申香港須履行有關憲制責任而已。現在民主派未強烈回應曾俊華的政綱,評論輕描淡寫,試想想,設若其他參選人提出要完成23條立法,民主派會這樣老僧入定嗎?民主派就這兩個議題,未聽聞過改變了立場,然則,曾俊華這兩項政綱,民主派就「收貨」,認為可以提名並投票支持他,未免過於兒戲吧!
 民生政策利商界
 與泛民立場背馳
 另一方面是曾俊華的民生政策主張。曾俊華政綱幾項民生政策,與民主派的立場南轅北轍,例如全民退休保障無具體承諾;標準工時變為合約工時;強積金對機制無承諾取消,設種子基金「對」所需款額,實際是由政府代僱主出錢。全民退休保障、標準工時和取消強積金對機制,仍然是泛民全力爭取的民生事項,未聞民主派取態改變;還有,曾俊華政綱有關土地房屋供應,並未提出清晰具體構思,反而提出發展商為政府興建公共設施,可獲額外樓面面積、即是「發水」的規劃,臚列得具體而微,使人勾起以往發展商藉環保設施「發水」賺到盡,置業人士遭到搜刮的疑慮。曾俊華這些政策主張向商界傾斜,民主派不當一回事,取態十分奇怪。
 政治民生兩大皆空
 緣何棄撐同路人?
 今次特首選舉,民主派存心「造王」,意圖以民主派選委的選票,左右選舉結果;不過,民主派只有約325名選委,即使全數綑綁投票,也必須與其他陣營選票聯手,才有望發揮關鍵作用。按坊間消息研判,選委會內大多數建制派選委,很大可能傾向支持林鄭月娥,目前取態較不明確的是商界選委,只有民主派選委與商界選委「合流」,他們支持的參選人才有望勝出。民主派與商界在理念、價值觀和財富分配方面,差別懸殊,根本是兩類人,常理而言,很難把他們放在一起,可能出現的造王局面,關鍵在哪裏,耐人尋味。
 設若曾俊華的政綱就是答案,則問題來了:政治上,看不到民主派在重啟政改可得到什麼,又要應付23條立法;民生政策方面,曾俊華的政綱未能滿足民主派支持者的訴求,即是說,政治民生兩大皆空,民主派卻要以曾俊華為「造王」目標,情超乎邏輯常理。特別是梁國雄參選之後,他的理念和具體訴求,與民主派相近甚至一致,即是說民主派有得揀,只要全力支持梁國雄,或推舉他們認為更適合的人,並與商界磋商在什麼領域合作,則同樣可以營造一個有競爭的選舉。民主派這樣做才較為合理,而非押注表面上一無所得的曾俊華政綱。
 由於事態太不合理了,箇中可能另有玄機,為免各方作無謂猜測,民主派應該正式召開一次記者會,向全社會解釋和宣示他們採取的策略和理據,讓支持者知道發生什麼事和為什麼。民主派一貫以真誠政治自詡,此事有盡多揣測和聯想空間,現在是顯示真誠為民的時候,講清楚讓大家知道。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SCMP||:Archaic taxi services need overhaul

Taxi fares are going up and as usual when such announcements are made about public transport, there is a negative reaction among some people. The new taxi fares that come into effect on April 9 will lift the cost per trip by about 9 per cent, a not unreasonable proposition given the boosts in income and inflation. But whether justified or not, there will always be expectations of better service whenever charges are raised. Competition and technology require that rides should be ever-more convenient, comfortable and cost-effective.
The taxi industry has not adequately responded to Uber and similar app-based car-hailing services. While a scheme to improve drivers’ skills and knowledge has been implemented and some taxis can now be booked through apps and have Wi-fi, the vast majority of vehicles operate at below the standard of competitors. Worse, a number still pick and choose customers, refusing trips despite laws against such a practice. It does not help that Hong Kong is split into three fare zones that discourage drivers from taking passengers from one to another.
Hong Kong taxi fares set to rise after HK$2 increase in flag fall approved
This can mean that a passenger travelling from the New Territories to Hong Kong Island may have to use three taxis. It also causes frustration, particularly at peak times, with Kowloon and Hong Kong drivers often refusing to operate in one another’s zones. GPS should negate this from happening, yet the excuse of unfamiliarity is still commonplace. Too many vehicles are also dirty and poorly maintained and helmed by drivers who are sullen or impolite. It is little wonder that Uber and its like, despite operating illegally due to the government not offering licences, are so favoured by some travellers; they can be booked by app for a particular time at a known fare and will go wherever they are told. Slowly, the licensed operaters are meeting the challenge, but too many are still clinging to an outdated mindset. Competition is good and necessary and the government has to open up the industry. But in doing so, as much as franchise holders and operators, it has to review and rethink to meet the changed circumstances.

東方||:東江供給垃圾水 病從口入誰之罪

東江供給垃圾水 病從口入誰之罪

成語「飲水思源」意指不忘本,多少有些感恩的含意。在香港,「飲水思源」特指作為市民主要供水來源的東江水,近年也因為兩地矛盾而頻頻捲入爭議,有人說飲了東江水就要懂得感恩,也有人說香港出錢買內地水,屬於商業交易。其實,香港市民最關心東江水是否潔淨衞生,如果水質被污染,那就不是感恩,而是向誰問責的大問題。
非常不幸的是,東江水污染常見諸報端。內地傳媒近日踢爆東江在廣東河源境內被污染,再一次觸動七百萬香港人的敏感神經,報道稱紫金縣黃塘鎮政府在未有徵求村民同意下,強行在鎮內興建一個面積十畝的垃圾場,垃圾場更沒採取防漏、消毒措施,污水很可能已滲入地下,流入東江,化成「垃圾水」供港人飲用。報道更指出,垃圾場附近「蒼蠅老鼠蟲到處爬到處飛」,偶爾進行垃圾焚化時,更使「毒氣四處飄散」,嚴重危害周邊村民的健康。
今次事件由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親自揭發,該督察組去年十一月進駐廣東,十二月下發公示,指紫金縣政府已整治涉事垃圾場,恢復了該處原貌。但有村民投訴,垃圾場其實並未被整治,鎮政府只是在該處象徵式設立警示牌及種樹綠化而已,由於村民強烈不滿當局「知錯再錯蓄意包庇」,要求上級介入,鎮政府才被迫答應垃圾場可運作至本周六為止。
顯而易見,今次事件是「歪打正着」,如果不是當地村民健康受威脅,如果不是中央督察組居高臨下施加壓力,有關問題根本不會曝光,香港人至今還蒙在鼓裏。更可惡的是,即使中央督察組坐鎮,當地政府依然陽奉陰違,簡直膽大包天。推而論之,東江流經江西及廣東兩省的廣闊地帶,有多少垃圾場建立,有多少化工廠排污,有多少人畜排泄,有多少死雞瘟豬投入其中,只有天知道。東江水質問題之嚴重,令人不寒而慄。香港市民隨時病從口入,叫人情何以堪。
東江之水越山來,被視為中央及內地地方政府支持及關心香港的象徵。前年港粵政府為東江水供港五十周年舉行慶祝活動,港府官員善頌善禱,廣東省領導則強調將繼續控制供港水質,確保向香港供應優質水源。當局還製作「東江供水工程」專題紀錄片,講述河源市如何為確保水資源而拒絕一大批污染項目落戶,作出很大犧牲,而今次污染事件恰恰發生在河源境內,堪稱諷刺。事實證明,粵港政府都沒有做好水質監督工作,至少是未盡全力,而廣東省負有最大的責任。
香港每年耗費巨資購買東江水,絕對有理由要求當局確保東江水質安全,如果連供水都搞不好,所謂粵港合作以及內地關心香港人福祉,都是一句空話。面對不絕如縷的東江水污染問題,港府不是粉飾太平,就是強調已加強污水處理,治標不治本,不僅對市民健康不負責任,而且授人以柄,今次污染事件被政治化恐是在所難免。

東方||:大橋建設拖後腿 局長厚顏冇羞愧

大橋建設拖後腿 局長厚顏冇羞愧

係人都知,唔撈嘅打工仔係最惡嘅。好似早就宣布執包袱走人嘅運房局局長張炳良咁吖,佢老哥尋日視察港珠澳大橋工地,下巴輕輕,一口咬定大橋年底有條件通車,又死口唔認香港工程進度落後拖後腿,強調喺三地中「唔係最遲」,毫無半點羞愧之情,唔通呢啲就係「官到無求膽自大」?
即係咁,港珠澳大橋一波三折,狀況不斷,幾時通車仲係望天打卦,張局長依家就梗係可以講到實牙實齒喇,問題係年底你老哥已經不在其位,市民去邊度追你數?仲有,佢首次承認大橋主橋支出會比估算「多啲」,但問到具體數字就大賣關子,話要等三地政府商討後向立法會匯報。同樣道理喇,超支幾多都好,都係佢繼任人嘅事,到時咪又係關人個關。
至於話香港段工程冇拖後腿咯喎,只能夠對佢老哥面皮之厚寫一個「服」字。連內地官媒都老實不客氣指出,大橋通車時間取決於香港工程進度,畫公仔已經畫出腸喇。可能自知吹大咗啩,張炳良被追問到底係珠海最遲抑或澳門最遲,咪惟有以笑遮醜囉。
如無意外,今次好可能係張炳良最後一次以局長身份視察大橋工程,下次重遊舊地已經係一介平民,冇可能再好似依家咁前呼後擁,成棚人跟出跟入,唔趁依家整番場出巡騷好好享受吓嗰份官威,等幾時吖。
咁又係吖,張局長臨別秋波檢閱「政績工程」,如果唔睇港珠澳大橋而走去睇高鐵工地,幾時完工,超支幾多,一地兩檢安排幾時傾妥,一樣畀人質到面懵嘅咋。有名你叫「運輸及房屋局」,交通基建延誤超支多過食飯不在話下,耗資十幾億公帑嘅新空管系統甩甩漏漏,烏龍百出,航空安全受嚴重威脅,同樣搞到怨聲載道。至於房屋政策,公屋建造數量唔達標,無殼蝸牛上樓條龍愈來愈長;私人樓價高處未算高,市民置業夢愈來愈渺茫,管邊瓣衰邊瓣,唔怪得有口皆悲啦。
都係古人講得啱,德不稱其任,其禍必酷;能不稱其位,其殃必大。對於張炳良唔撈,外界頗多揣測,有人話係高官之間唔啱牙,但無論點都好,佢肯自我了斷,總比其他廢柴同僚有自知之明。好似有啲局長,幾乎人人喊打咁滯,都仲存僥倖之心想賴死唔走,官癮大成咁,你話係為咗服務市民,而唔係吼住下屆問責高官人工又加一成幾,三歲細路都唔信。
大家有眼見,今屆政府管治班子濫竽充數,拉雜成軍,根本就未夠班。有參選人口口聲聲當選後會大換血,係龍係蟲,仲要睇過至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文匯||:果斷剪布排干擾 盡早批款惠民生

由16個業界團體組成的建造業大聯盟昨日召開記者會,批評一些議員拉布導致立法會審批工務工程項目的進度極度緩慢,擔心多個工程項目將出現違約或拖數,會影響工人的生計,促請立法會工務小組以民生為重,以市民大眾的福祉為重,盡快批出積壓的工務工程撥款。事實上,立法會近年拉布成風,已經對香港整體社會發展和民生工程構成實質的損害,廣大市民心清眼亮、明辨是非,強烈呼籲並支持立法會主席和相關的委員會主席,果斷而適當地運用議事規則所賦予的主持會議權力,剪除反對派濫用的拉布行為,以維護整體社會的根本利益。
新一屆立法會工務小組去年10月至今開了8次會議,只是批出過大埔公營房屋前期工程一項撥款,進度是過去數年來最緩慢。代表45萬從業員的建造業大聯盟強調,目前展開的大部分工程將在2017至2018年度完成,如果沒有新一批的工程上馬,勢必影響建造商的資金周轉以及工人的生計,促請議員盡快批出積壓的項目。立法會的職責本來是為社會的正常運行設立規範,議員自身本來也應該遵守規則和秩序。但偏偏近年反對派議員悍然騎劫議會,不僅不守規則,甚至胡亂吵鬧、擲物搶咪,廣大市民為之側目。本屆立法會開鑼以來,反對派議員拉布的行徑變本加厲。本屆工務小組只有17次共約34小時的會議,卻要處理43個項目,本來時間已經十分緊迫。偏偏反對派議員無所不用其極地拉布,他們根本不是真心關心項目本身,而是純粹「為拉而拉」。
例如他們可以一方面提出成百上千項瑣碎修訂,轉而又可以提出休會動議,可謂將規則「玩到盡」,充分表現他們唯一的目的就是拖延。面對這些破壞式的拉布行為,社會上越來越多人發出呼聲,呼籲並支持大會主席或相關的委員會主席,大膽、合法地運用《議事規則》賦予他們的權力,果斷剪布,維護香港整體社會的利益。事實上,根據基本法及《議事規則》,以及過往法庭的判決,都明確賦予了主席行使終止辯論權及就審議訂出時間表的權力,只是過去在正常的議事廳內,這些權力不常用。但是如今「為反而反」的議員已經改變了整個議會的生態。為維護立法會和特區政府的正常運作,立法會主席和相關委員會主席有責任快刀斬亂麻,堅決制止這些惡意拉布的行為。早前的大埔公營房屋前期工程撥款,亦是在工務小組委員會主席盧偉國果斷剪布下,終於如期得以通過。
拉布行徑對香港禍害甚深,市民對此已經越來越清晰。40多萬建造業的從業員,他們涉及的妻兒、家人應該上百萬,沒有新項目上馬意味隨時會失去飯碗。另一方面,這些基建項目多是民生工程,項目被阻意味市民將要等待更長時間才可享用。進一步說,這些項目工程不能如期開展,勢必導致建築成本增加,最終也是納稅人埋單。毫不誇張地說,少數議員為了一己政治私利而拉布,我們每一個香港人都有份埋單。因此,對於立法會合理、合法地剪布,相信必定會得到主流民意的支持,廣大市民也會明辨是非。
不過話又說回來,面對泛政治化之風越吹越烈,反對派在議會的習慣性拉布,恐怕一時三刻不會改變。因此,立法會大多數議員有必要將修改議事規則列入議程,從根本上堵住制度漏洞,才能撥亂反正,讓議會重回正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文匯||:特朗普對華釋善意 望謹慎行事免雙輸

美國總統特朗普致函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中國人民拜晚年,並期待與習近平推動惠及兩國的建設性中美關係。中國外交部對此表示,中方高度讚賞特朗普對習近平及中國人民的節日祝賀。中美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才是兩國唯一的正確選擇,特朗普對華釋出善意,值得歡迎肯定。特朗普上任以來充分展示其「打破常規」的作風,屢次就中美關係作出強硬表態,令外界對中美關係發展前景充滿憂慮。中美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利益緊密攸關,兩國關係好壞,直接影響全球繁榮穩定。中國願與美國保持良好關係,但也有足夠實力應對美國的挑戰。希望特朗普總統謹慎行事,負責任地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發展,不要做出兩敗俱傷的事情來。
中國農曆新年之際,世界主要大國領袖紛紛向中國人民拜年,獨缺特朗普,這也打破了前3位美國總統的慣例。不僅如此,特朗普就任以來,白宮對外聯絡活躍,雖說中美最高領導人也通過一次電話,但特朗普卻「歷史性地」與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進行了電話交談;特朗普還曾放話,中國如在貿易等問題不與美國合作,美國要考慮是否繼續遵守「一中」原則,凡此種種不能不引起人們對中美關係可能將走向倒退的擔憂。今次,特朗普致函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中國人民拜晚年,希望與中方發展建設性關係,廣東話有句俗語,遲到好過無到。特朗普總統的信件應視為向中國釋出善意的積極訊號,對中美關係保持穩定具有一定象徵意義。
特朗普晚來的賀信,是否意味中美關係由陰轉晴,恐怕也未必。特朗普在競選總統期間曾一再指責中國「操縱匯率」、「偷走美國就業」,上任後其組建的國安團隊對華鷹派色彩濃厚,尤其是其改組的國安會以及成立的白宮全國貿易委員會,處處將矛頭對準中國。特朗普更威脅要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特朗普任命的國防部長馬蒂斯,就持制衡中國的強硬立場,其首次出訪選擇日韓,用意不言而喻。特朗普為報答選民,上任以來推出一系列極具爭議性的政策,引起較大爭議和質疑,誰也不能保證,日後為了轉移視線,特朗普不會打兌現承諾的旗號,拿貿易、匯率和南海等議題找中國的麻煩。特朗普是否真心實意推動惠及中美的建設性關係,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美兩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全球發展繁榮等方面肩負特殊的重要責任,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中美兩國經濟總量佔世界1/3、人口佔世界1/4、貿易總量佔世界1/5。中美雙邊貿易額高達每年5000多億美元,2015年起中國已成為美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還持有過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中美只有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才能實質推動中美關係穩健發展。美國敵視中國,企圖在經濟上、軍事上全面遏制中國,必將給世界帶來災難,美國也害人害己。美國《財富》雜誌的文章指出,「特朗普要欺負中國,並不那麼容易。」「如果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進入經濟上相互摧毀的狀態,真正的問題並非誰的GDP最大,而是哪個國家承受痛苦的能力最強。」中國政府在複雜多變的國際舞台上愈來愈成熟和自信,越來越富有戰略定力。可以預言,即使特朗普當政之初中美關係可能遇到波折甚至大的衝擊,但中美發展建設性關係仍將是大勢所趨,也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而雙輸局面是廣大美國人民和有識之士所不願看到的,特朗普總統將越來越理解中美關係的極端重要性。
讀文匯報PDF版面

大公||:林鄭肯聽意見選情已見“帶出”

  特首選舉提名期將於本月十四日開始,四位參選人的活動亦已進入“短兵相接”階段,包括昨日同日分別拜會多個工商團體及與選委會面,推介施政理念,爭取提名票。
  而截至目前為止,四名參選人中,林鄭月娥的選情已明顯被看高一線。對此,昨日有選委説得好,特首人選的四大準則,包括愛國愛港、中央信任、管治能力、市民擁護,林鄭都符合要求,有些則可以攞到高分,特別是“中央信任”這一項,選委不能不鄭重考慮,否則,選出不獲中央信任的人選,則絕非港人社會之福。
  同時,還有選委指出,作為選舉委員,不論是提名還是日後投票,都不是一件個人的事,不能只以個人喜惡為標準,而是必須要考慮到對整個特區的影響,投下負責任的一票。
  看來,在此次空前激烈的選戰面前,大部分選委都是理性、明智和負責任的,都能以“一國兩制”和港人社會整體福祉為依歸,認同中央提出的四項準則,對一票何投,是已經“心中有數”的。
  而在四位參選人中,林鄭月娥的選情已開始“帶出”,這是令人感到欣慰的。
  事實是,除了符合中央的四項基本要求外,林鄭本人在今次選戰中付出的努力,特別是令人看到她在不斷地努力和探索中能有所吸收、有所進步,在與工商金融界人士的會面中能謙虛承認對相關議題還要多作了解和多聽意見,表現都是踏實和可喜的。
  正如林鄭月娥本人昨日所説,她不會在短期內公佈完整的政綱,是為了要在提名期內多接觸選委和多聽取各界的意見,集思廣益,寫出一份具可行性和實實在在的政綱,在當選之後予以落實。林鄭月娥這一想法是完全合理和值得一讚的,事實是,作為特首參選人,參選過程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推銷自己、爭取選票的過程,而是要為改進特區政府施政和推動社會經濟民生髮展找出切實可行的途徑,包括如何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識。因此,多走、多聽和多看、多思就是十分重要的,政綱不必急於搶先發表,當然施政理念要清晰、目標要明確,加上充分汲取“養分”之後,自然就能“水到渠成”,形成一份好的政綱,不致鬧出“六成人住公屋”這樣的笑話。
  而在與各界人士、選委的接觸過程中,林鄭月娥的表現是符合“角色預期”和有目共睹的,而其中較突出的一點是在一些重大原則和敏感問題上,林鄭能秉持一貫立場,不會為了想博取選票而左右搖擺。如在與工商團體的會面中,她強調自己不是福利主義者,但堅持要讓更多市民都能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這一堅持就是十分可喜的。不要説安老扶貧是其“往績”和“強項”,更重要的是,關懷基層、憐老恤貧、社會公義應該是為政者的“本心”,更是社會發展和穩定的根本所在。期望林鄭在參選過程中繼續堅持“初心”,多聽意見,有更好的表現。

大公||:反對派選委誤導參選人/關 昭

  重啟政改和二十三條立法,是眼前這場特首選戰熱門議題;有論者認為,每一名參選人都必須在這兩個問題上“表態”,否則就會被視為不為港人爭取民主,過不了關。
  這一説法,難道是事實麼?答案當然是不。
  事實是,把重啟政改和二十三條立法説成是本次特首選戰的“核心問題”,根本是魚目混珠、本末倒置,是反對派和亂港傳媒企圖干擾和破壞選舉的招數而已。
  當然,重啟政改和二十三條立法,是特區管治和落實“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的重要措施,不能迴避、也不可能不予解決。這應該是明確的。
  但是,眼前為什麼會出現這兩個問題?政改為什麼要“重啟”?二十三條為什麼還未立法?原因和根源在那裏?這是必須首先要回答的。
  事實是,政改之所以未能邁開大步以至原地踏步,二十三條立法之所以迴歸了將近二十年仍未解決,問題根源根本不在中央、不在特區政府、不在特首,而是反對派和亂港傳媒的不斷歪曲、阻撓和反對,包括去年反對派議員在立法會“捆綁”否決由特區政府按照人大“八‧三一”決定製訂的政改方案。
  如此“人又系佢、鬼又系佢”,特首依法辦事,推動二十三條立法,被反對派反對掉;特首依法辦事推動政改,又是被反對派反對掉。如今他們卻來個“倒打一耙”,要質問特首參選人對這些問題持何種立場,這不是“惡人先告狀”和反咬一口,又是什麼?
  其實,反對派要在重啟政改和二十三條立法這兩個重大原則問題上質詢、脅迫參選人,目的只有一個,無非就是要參選人“承諾”不會為二十三條立法、不會按照人大“八.三一”決定重啟政改,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而如此荒謬、違憲的要求,作為特首參選人,怎能猶疑、怎能答應?

星島||:積極拓地 居屋供應才能達標

  春節過後,新盤爭相開售,房屋委員會亦將在情人節討論推出新一期居屋詳情,預計反應一如既往熱烈。在私樓價錢高企的環境下,欲首次置業自住的市民,對居屋需求有增無已;可是,當局仍然未能夠覓得足夠土地,以達到長遠房屋政策所定的供應目標。

  房委會這期推出的新居屋,規模最大、地點最好的是位近彩虹港鐵站的彩興苑,提供一千三百多單位,至於另兩個位於大嶼山梅窩的屋苑銀蔚苑和銀河苑,則以廉價取勝,最低售價去到一百三十九萬元;不過,入住後去市區上班,就要付出較多時間和較高的交通費用。

  本港樓價與市民收入的比例,全球最高,買不起樓的中產叫苦連天,有的退而求其次購入超迷你單位自住,有的求助父母把多年工作以備退休的儲蓄,拿出來協助付首期,其他人只好寄望於抽中居屋,以折扣價入市及享受較高的按揭成數。樓價愈高,對居屋的需求就愈大,每次居屋推出,都接到大倍數的超額認購。

  五年供應量僅達標五成

  根據長遠房屋策略的十年樓宇供應目標,按照公營與私營房屋的六四比例,平均每年供應的四萬六千個單位中,私樓佔一萬八千個,這方面政府表示,已經找到足夠的土地。至於公營房屋,包括居屋等資助房屋和出租公屋,佔二萬八千個,這方面覓地仍未能達標。

  根據現時的配置,當局的目標是平均每年供應二萬個出租公屋單位,而居屋、綠置居等資助房屋,則平均每年供應八千個。以房委會目前的居屋供應,未來五年沒有一年能夠達標。

  居屋供應遠遠不敷需求,令部分市民不惜購入超迷你私樓單位「上車」,間接刺激小型單位的樓價和租金,反過來又令更多人買不起私樓和要捱貴租,增加對居屋的需求。在樓價高企下,新一期居屋連月入五萬元以上的家庭,都成為房委會的資助對象。

  以目前公屋輪候平均四年半和居屋認購嚴重超額,有特首候選人提出,增加市民入住公營房屋的比例,合乎社會需求。關鍵在於不能為此令私樓減產,以免令樓價更高,唯一辦法就是增加居屋和出租公屋的供應,而在未能夠額外增產前,首先要做到達成長策制訂的目標。

  要遏樓價就不應阻開發

  當局繼續積極覓地興建公營房屋,但是見縫插針不足以解決問題,而開拓大片土地,無論是發展新界農地或大規模填海,都遭遇種種詰難和反對,發展棕地則涉及複雜的業權和遷置經濟活動的安排,舉步維艱,加強市民對未來房屋供應不足的心理預期。

  社會各方面都要因應市民對置業安居的需求,以開放態度來討論政府拓展土地的各種計畫,否則一面抱怨樓價貴,一面阻撓拓地建屋,自相矛盾又解決不了問題。

信報||:嘉匯貼市開售 折實呎價1.8萬 - 信報網站 hkej.com

2017年2月10日

嘉匯貼市開售 折實呎價1.8萬

近期銷情暢旺的九龍東啟德發展區一手住宅市場,再有新盤登場。嘉華國際(00173)旗下嘉匯昨日發出首張180伙價單,折實平均呎價近1.8萬元,貼近毗鄰上月開賣的「港人港地」啟德1號2期造價,首批單位折實最平售585.1萬元,勢掀入票潮,預計最快下周推售。業界人士預期東南九龍一帶二手住宅交投量將進一步凍結。
啟德發展區內首個住宅項目,屬中國海外(00688)的啟德1號(I)及(II)(簡稱1及2期),自去年8月底公布首張價單以來,在不足半年內四度公開發售,每次開賣都取得沽清佳績,即使最新一批單位售價累積加幅逾28%,但是仍能錄得近10倍超購,並且在開賣首天售罄。
造價緊貼啟德1號2期
同區今年儘管有多個大型新盤陸續登場,但發展商在定價方面依然樂觀。該區第二個開賣的新盤嘉匯,首批180伙,實用面積358至679方呎,折實平均呎價17998元,較啟德1號2期上月初開售的首張價單折實呎價17589元,略貴2.3%,但與啟德1號2期售出單位的平均成交呎價1.82萬元相若,屬貼市價推售。
一房最平585萬入場
嘉匯首批價單折實最平單位為585.1萬元,是2座1樓B室一房戶,實用面積358方呎,呎價1.63萬元;最貴單位為1座33樓C室,實用面積679方呎,三房間隔,折實售價1362.6萬元,呎價2萬元。
嘉華國際是次更幾乎完全採用啟德1號2期的4種付款辦法,包括120天現金付款、120天備用二按計劃、建築期及建築期二按付款計劃,甚至2%置業折扣及8.5%稅務回贈均與啟德1號2期同出一轍,最大分別為嘉匯的二按條款較啟德1號2期略為收緊。
雖然啟德1號曾成為1997年後九龍新盤「收票王」,最新更有單位以呎價3萬元創出東九龍新高,但嘉華國際總經理(香港地產)溫偉明表示,集團期望嘉匯有價有量,所以首批以新春驚喜價推出,沒有市傳般進取,區內地價頻創新高,但麵粉價與麵包價沒有直接關係,要根據買家願意負擔的價錢作參考,首批實際以市價推售,示範單位今日起開放供參觀,收票安排則再作公布,預計最快下周推售。
同區二手交投恐冰封
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表示,嘉匯為啟德首個「不設限」項目,料受不同買家甚至內地客垂青,首批單位呎價折實1.8萬元,一房入場費585.1萬元、兩房折實不足800萬元,比較鄰近二手屋苑更具吸引力,預期東南九龍一帶二手交投量勢進一步凍結。該行東九龍營業經理蔡智龍認為,區內經歷多次新盤開售,二手業主暫按兵不動,亦不急於加價,觀望嘉匯銷情反應再作決定。
新地(00016)元朗Grand YOHO第2期的售價亦拾級而上,項目昨日加推23伙於下周一(13日)發售,並首度推出一房戶,實用面積最細413方呎,折實入場費逾600萬元,其中10伙昨日調整售價,加幅2%至4%。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信報|THE LEX COLUMN|:軟銀股價大漲 全靠憧憬虛象 - 信報網站 hkej.com

2017年2月10日
THE LEX COLUMN

軟銀股價大漲 全靠憧憬虛象

投資大師之所以是大師,是他們不只懂得賺錢,而且能夠說服他人給他賺錢的資本。由此看來,日本軟銀(SoftBank)創辦人孫正義似乎能夠踏入投資大師的門檻,他成立的科企投資基金吸引了沙地阿拉伯和蘋果等重量級投資者貢獻資金。
這個名為「軟銀視野基金」(SoftBank Vision Fund)的投資基金去年10月成立,總值達到1000億美元,專門投資科技公司。
Sprint合併機會增
軟銀本身的表現很不錯,周三公布的業績顯示,在截至去年12月的9個月,營運利潤增加了差不多20%,令人鼓舞的不單是其盈利增長,投資組合的資產價值也持續上揚,尤其是旗下的美國電訊商Sprint,現時佔軟銀市值三分之一。
Sprint經過一番掙扎現在已經穩定下來,軟銀手上的Sprint股權價值(按美元計)已經較收購之初增加了差不多五分之一,如果計入日圓兌美元滙價下跌的影響,升幅差不多有60%。
美國監管機構在2013年否決了Sprint與對手T-Mobile合併的計劃後,軟銀透過一些創新的融資計劃協助Sprint避開破產深淵。
現在新總統特朗普上台,商業監管預料會比較寬鬆,Sprint將有更多合併收購的機會。
軟銀其他主要投資資產包括日本的電訊公司、雅虎日本和阿里巴巴的股權,並於去年以320億美元現金收購了英國晶片製造商Arm Holdings,但這個交易對軟銀的資產負債表造成打擊,目前債務相當於現金流4倍以上。
基金仍未出手投資
軟銀聲稱他們過去20年的年均投資回報率達到43%,吸引了蘋果、高通(Qualcomm)和多個主權財富基金的注意,他們承諾投入佔「視野基金」總額四分之三的資金,比軟銀自己投入的多3倍。一旦開始投資,這個基金預料可以創造大量資產管理收入,估計相當於資產價值的1%。
「視野基金」現時仍未投資分毫,但軟銀股價在一年內升了60%,反映市場已經對Sprint未來的收購和「視野基金」未來的投資充滿憧憬。
像很多基金經理一樣,孫正義還未真正出手就已經得到很多讚賞,對只能透過上市股票投資軟銀的一般投資者來說,這是值得令人擔憂的現象。
譯自:THE LEX COLUMN
版權所有:FINANCIAL TIMES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信報|獨眼香江|紀曉風:立會制水苦了建造業 八成機械貸款瀕斷供 - 紀曉風 - 信報網站 hkej.com

2017年2月10日
紀曉風獨眼香江

立會制水苦了建造業 八成機械貸款瀕斷供

立法會去年復會至今,只得工務小組批出一項房屋前期設施工程撥款項目,財委會更是零撥款,是10年內最少兼最慢一年。撥款慢直接影響市場工程數量,建造業界對此感到焦慮不安。由16個團體組成的「建造業大聯盟」指出,中小企已到了無法支持的地步,例如「冇工開」致地盤重型機器只能擺在棕地「曬太陽」、機械貸款出現斷供等;若下月初財委會仍是零批款,業界相信將有更多地盤停工。
經營地盤機械租賃生意的馮先生是工程量大減的苦主之一,他表示,政府2015年要求業界淘汰使用了15年的機械,同年他向銀行貸款,斥近3000萬元購入20多部新吊機車和鏟泥車,「我當時覺得工程量夠、前景好,咪大膽換囉,點知之後個情況會惡劣到咁!」
籲議員高抬貴手停拉布
馮先生向老紀吐苦水說,2016年初與2015年相比,生意跌近20%,到年尾再跌50%,「我已斷供兩期,銀行開始打嚟催,我都唔知點算。」據他了解,近八成機械租賃業行家都出現斷供問題。
在今個立法年度結束前,政府有43個工程項目等候立法會撥款,其中一項為基本工程儲備基金下涉及的9000多個小型工程項目,總值約124億元,其他還有東涌第108區一所輕度、中度及嚴重智障兒童特殊學校,和沙中線鐵路建造前期工程等,涉及總金額約1000億元。
大聯盟發言人兼香港建造商會行政總裁謝子華表示,政府工務工程通常在2月中截單,若基本工程基金撥款未能在3月初批出,修橋補路等項目都會受到影響,部分進行中的工程可能3月中便要停工,他呼籲立法會議員以社會福祉為依歸,停止拉布,盡快批出積壓的撥款。
至於政府應否抽起個別具爭議性工程項目,以便其他項目可獲批;謝子華認為,當中涉及複雜議題,明白個別議員對個別議題特別關注,但應以大局為重。
朱凱廸望分開處理
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和姚松炎都否認拉布。姚松炎表示,現有機制令政府可將具爭議性項目拆細,透過一筆過審批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避過審議,成為漏洞,希望建立新的審批機制。朱凱廸則說,9000多個項目中,議員只對其中26項有意見,希望能抽出處理。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放大圖片 / 顯示原圖

信報|康和健|顧小培:調節肺水分的補健 - 顧小培 - 信報網站 hkej.com

2017年2月10日
顧小培康和健

調節肺水分的補健

昨天談及護照,我將它比喻為「泛素」。因為在人體細胞中,「泛素」這個蛋白質負責做「標籤」的工作。一經泛素作出「認定」的蛋白質,須被淘汰。泛素會像是標籤,附上此目標,令後者不能「留低」;身體自有其他機制趨動,將它分解掉。
可能會有讀者不同意這比喻,因為護照是自取的,「泛素」這標籤則是「不由自主地」被另類物體加上的,兩者不可同日而語。但我這比喻重點不在「由誰作主動」,而是在於「身上附有這個標籤後的處境」。
沒錯,一個人若不是主動去申請護照, 政府不會「送上門」。但一旦有了這東西,自身就多了一個累贅,別人可以藉之加以「認定」,再而做出他想做的舉動。一個仇視美國人的恐怖分子,面對他俘虜的人,若得悉後者持有美國護照,他的反應相信不會十分友善。
在今天,每一個人不斷被加上各式各樣的標籤,標籤源自他的行為。最簡單的例子之一是:他日常金錢支出的資料(可取自他的信用卡)顯示他經常的花錢習慣。信用卡公司於是能清楚地將他歸納(標籤)為某一類人;之後,若將這些資料交給(甚至出售予)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後者可以利用之, (例如)作推銷之用。
同樣地,恐怖分子可以利用「從護照得來的」資訊,對付他的俘虜。若有這種情況發生,那護照的來歷(自取的、抑或是強加的)已經無關宏旨了。
所以,不想因美國護照「受累」(例如被課稅)的人,想到了「去美籍」這個對策。同樣地,不想自己身體中「泛素」能力太強(以致產生壞影響)的人,會去想法子,務求將其性能抑制下來。例如,「囊腫性纖維化」病人先天無法製造「完美的CFTR」,他所能(差強人意地)造出來的,遭「泛素」標籤後都被分解掉了。在完全沒有CFTR(幫助身體做調節水分工作)的情況下,肺中的細胞因無法得到足夠水分分泌,從而影響其正常操作。對策之一,可以利用補健食品綠茶素,將「泛素化」稍作抑制(Oncol. Rep., Vol. 29, pp. 1983-90)。

經濟||新:啟德嘉匯貼市價推 1房585萬入場 首批180伙 折實呎價1.6萬至2萬 - 香港經濟日報 - 報章 - 地產 - D170210

啟德嘉匯貼市價推 1房585萬入場
首批180伙 折實呎價1.6萬至2萬

啟德首個非港人港地項目登場,嘉匯首批180伙貼同區新盤價,折實呎價1.6萬至2萬元,入場單位為358平方呎1房戶,折實最低585萬元,最快下周發售。
由嘉華(00173)發展的嘉匯,屬新發展區內首個不設港人港地限制的新盤。昨公布首批180伙價單,價單定價692.4萬至1,612.5萬元,價單呎價18,436至23,748元。以最高折扣15.5%計算,折實價585.1萬至1,362.6萬元,折實呎價15,580至20,068元。
首批全為標準單位,分布於地皮北面的第1及2座,望啟德1號(I&II)及內園景為主,涵蓋低至高層。
非港人港地 最高優惠15.5%
發展商主要以地段及定價吸引買家,故只提供簡單的付款辦法及優惠,大致可分為120天及建築期付款兩個,然後買家再選擇借或不借發展商二按,優惠最高5%。連同合共10.5%的其他折扣,選用120天即供,即可獲得最高15.5%折扣。
嘉華國際總經理(香港地產)溫偉明表示,嘉匯首張價單屬貼市價推出,期望可在新春帶給買家驚喜,做到有價有量,至於同區地價,則對定價無直接影響,因土地及住宅屬兩個不同市場。
對於同區陸續有其他新盤應市,他回應指,部署時只會考慮自己進度,未會考慮其他競爭,加上市區、特別是啟德供應不會多,對銷情有信心。
比較上月才開售的鄰近新盤啟德1號(II)累售的311伙,平均成交呎價約1.8萬元,相較嘉匯首批折實呎價1.6萬至2萬元,兩者近乎同價。若比較同區樓齡6年的譽.港灣呎價約1.6萬元,嘉匯亦略高約1成,故嘉匯屬貼市價。
3伙低層1房 折實600萬內
嘉匯因單位面積較細,故不少單位樓價較啟德1號(II)為低,例如嘉匯2座1樓B室1房戶,面積358平方呎,價單定價692.4萬元,折實最低585.1萬元,折實呎價16,344元。
今批共推出56伙1房、100伙2房及24伙3房戶,當中3伙低層1房戶折實價不需600萬元,而兩房戶則有兩伙折實低於800萬元,入場價776.8萬元,均較已售的啟德1號(II)同類單位低,料將成焦點。
至於樓價及呎價最高單位為1座33樓C室3房戶,價單定價1,612.5萬元,折實價1,362.6萬元、折實呎價20,068元。發展商表示,項目今天起對公眾開放示範單位,暫不公布收票安排,最快下周開售。
值得留意的是,啟德項目持續受市場追捧,對比去年8月底啟德1號(I)時的首批單位,折實1.3萬至1.6萬元,嘉匯開價在不足半年已貴逾兩成。
撰文:
梁永祥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 hket Facebook 專版

嘉華國際總經理(香港地產)溫偉明(左)指,啟德嘉匯定價期望可在新春帶給買家驚喜,做到有價有量。右為嘉華國際市場策劃助理總經理(香港地產)吳秀賢。(梁偉榮攝)
嘉華國際總經理(香港地產)溫偉明(左)指,啟德嘉匯定價期望可在新春帶給買家驚喜,做到有價有量。右為嘉華國際市場策劃助理總經理(香港地產)吳秀賢。(梁偉榮攝)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按圖放大




經濟||新:參考啟德1號策略 穩中求量 - 香港經濟日報 - 報章 - 地產 - D170210


參考啟德1號策略 穩中求量

啟德嘉匯首推180伙策略謹慎,先推位置稍遜的單位,個別較啟德1號(II)貴5%,加上沿用市場已經熟習的啟德1號(II)付款辦法,先穩中求量。
嘉匯全盤提供900伙,首輪按一手例要求最少要推180伙,為求營造入市氣氛,發展商挑選主要望向樓景的單位打頭陣,壓低首批單位定價。
首批全數為第1及2座的標準戶型,主要分為望內園及樓景兩種景觀,當中佔65%即117伙望向啟德1號(I&II)。
當中望樓景的單位,有約60伙折實呎價低於首批平均呎價,最多低逾1成,對於拉低開價、營造貼市推盤的效果,有重要作用。
個別貴啟德1號(II)5%
惟仔細對比啟德1號(II)的同類、景觀相若單位,嘉匯個別單位實際貴5%。嘉匯2座7樓A室(兩房,509平方呎),折實呎價16,363元,啟德1號(II)第3座7樓B室(兩房,561平方呎),上月開價折實呎售15,569元。兩者開則接近,嘉匯約貴5%。
在付款辦法上,嘉匯亦可看到啟德1號(II)的影子。啟德1號(II)只提供120天及建築期付款,另再提供二按,最高優惠14.5%。嘉匯推出的付款計劃,可算完全相同。
事實上,啟德1號(II)在上月推出,半個多月內售出全盤624伙近半單位,銷情理想。嘉匯採用相近的定價及付款計劃,參考對方行之有效的銷售策略,不用市場重新適應,加快買家入市決定,料先穩中求量。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 hket Facebook 專版


蘋果||:鄭仲恒向律政司發最後通牒 倘兩月內不告朱經緯 即提私人檢控


【本報訊】退休警司朱經緯於2014年11月底佔領運動期間,於旺角涉以警棍毆打途人鄭仲恒(Osman),獲監警會確認朱毆打鄭投訴成立,惟案發至今超過26個月,律政司仍未決定是否提出刑事檢控。鄭仲恒法律團隊昨向律政司司長袁國強發公開信,若律政司由昨日起計2個月內仍不提控朱,他們將全力支援鄭以一切合法方式維護公義,包括考慮私人檢控。
記者:謝明明
該公開信表示,鄭仲恒過去2年多一直選擇相信律政司,多次向律政司和警察提交資料及口供。雖然過去800多日,其他案件早已「神速」拘捕和檢控疑犯,但鄭代表律師仍每日等待律政司盡其職責,檢控朱經緯,惟一直等不到,「我們失望!我們痛心!」

律師:監警會報告都有

信中又指,由昨日起計2個月內,將繼續靜候袁國強會否行公義,「若Osman之吶喊徒然依舊,我們整個法律團隊皆準備就緒,亦已給予Osman法律建議,全力支援Osman以一切合法方式,包括私人檢控去維護公義」。
鄭仲恒代表律師之一的文浩正向《蘋果》指,受害人困擾多時,一直與警方合作,「但等咗好耐,喺一單唔係好複雜嘅案件嚟講,似乎(法律行動)時間太長,監警會報告都有啦」。文認為律政司2個月內足以完成調查及採取法律行動,「希望當局可以做番自己角色,盡快處理呢件事,唔好畀人有個錯誤嘅印象,好似有乜特別原因拖延」。
本報昨嘗試向鄭仲恒查詢事件,他透過WhatsApp回覆,稱不便作任何訪問,着記者查詢其代表律師團。據悉,鄭已覓到新工作,想低調處理事件,故全權交由法律團隊跟進。消息指,他們對律政司在2個月限期內採取法律行動仍感樂觀,「因為雙方都係同一陣線,Osman係受害者,希望律政司同警方可以盡快採取法律行動」。
律政司回應稱,警方投訴警察課在完成朱經緯案的跟進調查工作後,於去年6月向律政司徵詢進一步法律意見,律政司分別於去年12月及今年1月就該案件的證據是否足以提出刑事檢控,向警方提供了法律意見。據律政司了解,投訴警察課現正跟進有關事項。

警方:稍後回覆律政司

警方承認,律政司分別於去年12月及今年1月就朱經緯案件的證據是否足以提出刑事檢控,向警方提供了法律意見。投訴警察課現正跟進有關事項,稍後會回覆律政司。消息指,律政司於上月再次要求警方提供更詳盡的證人口供證據,故投訴警察課已安排相關人士重新錄取口供,以符合律政司要求,待完成錄取口供後,警方會再提交予律政司研究。監警會發言人表示不評論。
曾於立法會書面質詢當局交代朱經緯案檢控進展的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淑莊認為,無論任何人犯法,執法部門都應不偏不倚用同樣方式和速度調查,並考慮落案起訴。她指,受害者提出私人檢控,是「一個最後的選擇」,因刑事罪行本應由政府採取行動,而非私人提出,「係咪香港𠵱家已去到公義不能彰顯?因為我哋可能面對的涉案人士,係一個執法部門同事,又或者係一個已退咗休嘅人士,退咗休唔代表佢唔需要負責」,陳認為「遲來的公義,亦都係不公義」,希望政府盡快採取行動,還受害人一個公道。


晴報||:不認老,不癡呆!


【晴報專欄】(續昨)不同的科研都不約而同地指出補充維他命和礦物質的重要,尤其是過了60歲以後身體較難從食物中吸收營養,也無法有效生產一些必要的元素,如果不及時補充,會引起包括大腦的種種健康問題。
建議讀者去「食療主義」做一個生物共振測試,測試自己缺少甚麼,也測試有甚麼食物暫時不適合自己。生物共振還可以幫助提升健康水平,做測試只是入門,這一點我總是忘記了講。
九、積極參與社會活動,豐富和提升大腦的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每天做適量運動,每天有明確的生活目的,可以改善大腦神經斑和神經原纖維纏結。這是芝加哥魯殊大學醫學中心(Rush Alzheimer's Disease Center, Rush University, Chicago)的David Bennett博士的研究結果。
失智者的腦部神經斑(beta-amyloid plaques),與大腦神經原纖維纏結(tangles),兩者阻礙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其中的一個徵狀是失憶,但博士從多過一個案列中發現這個因果關係並不是絕對的,從一位90歲高齡修女的大腦解剖中發現頗為嚴重的神經斑,但修女生前沒有明顯的失智迹象。
博士認為這與生活方式有關,修女生前主動接觸人群,生活有明確目的,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有適量的運動,飲食有節制,這些習慣好比豐富和提升了大腦的認知儲備,結果抗衡了疾病所帶來的影響。再者,我們現在也從Andrew Newberg醫生的研究中得知:經常性的冥想和誦經可以活化腦細胞。
David Bennett博士認為,如果有豐富的認知儲備,一個人可以有明顯的腦退化症的病理學病徵,但沒有癡呆的病狀。
認知儲備還包括生活經驗的累積:教育、婚姻、社交、具刺激性的工作、語言技巧、生活有目標、要動腦的休閒活動……其實就是不認老,閒不住!都可以令大腦較好地忍受神經斑和纏結。
(未完)


成報||:「欽點」林鄭後扮維護習核心 國妖張德江露狐狸尾巴


【評論文章 漢江泄】

傳治局常委張德江近日曾南下深圳會見香港部分建制選委,下達指示須支持其團夥林鄭月娥。雖然疑點重重,被質疑只是耍手段,挾「政治局之名」愚弄港人。全港怒轟張德江違反「一國兩制」之際,前天(2月8日),即盛傳他返回北京後的兩天,主持召開座談會,期間數度喊出以實際行動維護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等。張德江的政治老練,這些動作僅是「表效忠」,為「國妖」,也即是「兩面人」,此類人褻瀆組織威信,傷害群眾感情,污染政治生態,不僅危害當下,而且禍及長遠,必須及時把他們辨別出來、清除出去。

特首參選人林鄭月娥竟然成為唯一一名未發表政綱、民望急跌及醜態百出下,仍獲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張德江「欽點」的下屆特首,共出動「國家級」資源拉票,對其他潛在參選人曾俊華、胡國興、葉劉淑儀不公平。

林鄭釀災難 獲中聯辦盲撐害港人

據了解,中央核心主張今屆香港特首選舉必須有競爭,要符合中央定下人選的四大標準,包括:愛國愛港、有管治能力、中央信任、港人擁護。筆者先不論前三項,單是最後一項已不及格,民望急跌,而且「公關災難」頻生,與民溝通出現困難,在社交網站facebook帳戶持續獲大批網民給予「嬲嬲」公仔。

林鄭月娥的facebook官方帳戶,由2月6日開始運作至今,截至今天凌晨2時許已經被網民「派嬲」127,600個,以九個帖文計算,平均一個帖文獲派14,177個「嬲嬲」,創下紀錄,在參選期間,已令民情不滿。林鄭在財金知識欠奉,連聯匯也不懂,竟也可獲部分金融界選委支持,天下奇聞,若不是面子張德江,也想不到其他原因了。

海畔有逐臭之夫,林鄭獲張德江「支持」,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奮力動員,終於一位又一位建制選委投誠,宣布支持林鄭成為下屆特首。政治一天都嫌長,結果是否如此,等着瞧。

傳南下「玩欽點」 返京「扮」擁護習核心

為何張德江及張曉明等深度干預香港特首選舉?除了攪局,對抗習核心,別無他想。不過,亂港分子為隱藏狼子之心,會耍些手段,「表效忠」為其中之一。筆者注意到一個有趣現象,據央視網報道(新聞聯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部分在京全國人大代表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徵求意見稿)》的意見建議。

據報道,10位代表在會上就修改完善常委會工作報告、加強改進人大工作暢所欲言。張德江邊聽邊記、不時插話,予以積極回應。代表們一致認為,過去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決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依法行使職權、認真履職盡責,大事要事敢於擔當、善於作為,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張德江表示,這些成績的取得,是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感謝全國人大代表對常委會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對於代表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張德江表示,要認真研究採納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推動人大工作完善發展,更好發揮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作用。

張德江從未做到民有所呼 我有所應

報道又指,張德江強調,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更加自覺地以實際行動維護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在人大工作中全面貫徹和有效執行,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推動解決人大代表、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希望代表們再接再厲、奮發有為,充分發揮來自人民、植根人民的特點和優勢,接地氣、察民情、聚民智,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習近平指出口是心非的兩面人應清除

筆者看罷,只感失笑。古時傳說狐狸能夠變成人形來迷惑人,但牠的尾巴卻始終變不了,成為妖的標誌,即指壞人的本來面目或迷惑人的罪證。張德江何時有「接地氣、察民情、聚民智,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呢?他只關顧團團夥夥的利益。張德江雖然高呼維護「習核心」,但卻是表現出來陽奉陰違,把香港愈搞愈亂;香港市民罵中聯辦干預選舉,他愈深入干預。

「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國妖」指是「兩面人」。張德江擁有不少「兩面人」的特質,例如表面謀劃發展,背後官商勾結,口頭上講的是克己奉公、廉潔自律,實則利慾薰心、毫無底線。表面「一心為公」,背後全心謀私,機關算盡,為填充私慾,貪得無厭。「兩面人」通常是「三缺」,即缺信仰、缺愛心、缺道德。「兩面人」是政治上的投機者、行動上的兩面派、道德上的偽君子,這種人善於變臉、善於隱藏。然而,假的就是假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兩面人」無論怎樣偽裝最終都難逃被揭穿、被懲治、被清除的下場是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兩面人」是有文化的流氓、陽奉陰違的野心家、厚顏無恥的騙子,我們不僅要將「兩面人」清除,還要讓他們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指出:「口是心非的『兩面人』,對黨和人民事業危害很大,必須及時把他們辨別出來、清除出去。」


成報||: fb「吸嬲」停不了 夜會民主黨 林鄭:5年內不宜重啟政改


特首參選人、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的社交網站facebook帳戶,繼續引發「公關災難」。她的官方faecbook帳戶昨天發出多篇帖文,其中一個是希望讓網民投票表達對的士加價的意見,其中一個選項為代表「真係呃錢!回水啦!」的「嬲嬲」。結果大批網民「派嬲」,更留言表明「個嬲係俾林鄭月娥嘅(請保持隊形)」。另外,林鄭月娥昨晚拜會民主黨黨員時表明,未來五年如果無合適條件,不宜重啟政改。

本報港聞部報道

林鄭月娥的facebook在本月6日才正式開通,名為「林鄭辦公室」,不過至今吸「嬲嬲」數量仍然是相當多。林鄭月娥曾經表示,自己是一個凡事親力親為的人,不會開了facebook戶口後就交由別人管理。不過,昨天其facebook出現一篇以「小編」發出的帖文,就令網民反應頗大。該帖文稱:「小編:今朝唔知醒又要焗住飛的返工,上到車司機大哥就提小編的士又準備加價喇……」

帖文提供表情符號作為選項,供網民表達對的士加價的意見,其中包括代表「真係呃錢!回水啦!」的「嬲嬲」。結果,至昨晚該帖文已經有超過4,000個「嬲嬲」,大批網民更留言表明:「個嬲係比林鄭月娥嘅(請保持隊形)。」而「真係呃錢!回水啦!」,亦有網民是用來回應林鄭將facebook交予「小編」管理的回應。

半日已吸近6000「嬲嬲」
有網民暗批林鄭月娥的公關團隊水平低,網民「TK Chu」更直言:「搏炒,搞個公關災難出嚟。」

林鄭月娥facebook昨早先上傳了一幅坐擁維港景色的高層辦公室環境相,帖文提及「今天又是新的一天,希望各位工作順利。天氣稍涼,各位朋友記得添衣,注意保暖。今天繼續馬不停蹄,向不同界別的選委解釋我的施政理念」。該帖文同樣被網民「派嬲」,短短半日已吸引近6,000人的「嬲嬲」,其中公民黨副秘書長鄭達鴻批評她,「坐擁維港高層海景冷氣房」,卻講天氣轉涼,注意保暖,批評她不知民間疾苦。

網民指與曾俊華風格相近
到了晚上,林鄭facebook又上傳了一段家居專門店「住好啲」創辦人楊志超的宣傳片,繼續軟銷林鄭親民形象。楊志超在片中提及自己曾去信政府提出改建美利大廈的建議,在飯局中得林鄭親自回覆說「建議很『正』」。短片一出繼續引來質疑,網民Isaac Racine說「咦……典解咁似薯片叔叔啲片個feel嘅?」,質疑林鄭月娥宣傳片與另一名特首參選人曾俊華的短片風格相近。

另外,林鄭月娥昨晚與民主黨黨員會面時表示,她與民主黨的關係至推動政改前「一直都沒有大問題」,又說雙方昨日的討論未談到全國人大常委會的「831」決定,又稱若未來五年沒有適當條件、環境及氛圍,重啟政改只會令香港再陷於進一步分化及撕裂。民主黨主席胡志偉稱,雙方在如何解決政治困局的手法上有分歧,林鄭月娥只是計劃透過改善民生來改善現時的困局,未有計劃處理政改或《基本法》第23條立法等爭議問題。


成報||:香港市民再5問張德江


多家本地媒體不具名引述「消息人士」指出,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張德江及統戰部長孫春蘭近日南下深圳,會見香港商會、政黨及社團成員,張德江在席間稱,林鄭月娥是「中央唯一支持人選」,甚至揚言是「政治局一致支持林鄭月娥」。

香港特首選舉提名期於下周二開始,現有多名參選人已表態參選,但張德江及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竟然接二連三干預香港內部事務,持續向建制選委施壓要支持林鄭月娥,間接打壓其他潛在參選人,違反選舉的公平、公開和誠實的原則,香港市民猛烈炮轟是赤裸裸破壞「一國兩制」。根據《基本法》第22條,中央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不得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務。中央各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的一切機構及其人員均須遵守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律。

雖然特首選舉只限於1,200名選委投票,但選出來的特首絕對影響香港未來的發展。請張德江回答香港市民下列問題:

1‧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中央政治局委員指示:「要嚴格執行重大問題請示報告制度,處理好全局和局部關係、中央和地方關係」。根據《基本法》第45條規定,行政長官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香港行政長官選舉茲事體大,現在提名期未開始,林鄭月娥也未公布政綱。為何張德江要漠視選舉制度,直接向建制選委下達指示籲給選票支持林鄭月娥呢?張德江粗暴干預香港的選舉制度,加劇香港市民仇視中央,沒處理好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令情況加劇惡化,他究竟有何野心及陰謀?張德江是否想毀掉鄧小平開創的「一國兩制」偉大事業,讓世界恥笑中國呢?

2‧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中央政治局委員指示:「在指導思想和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關係全局的重大原則問題上,腦子要特別清醒、立場要特別堅定。」張德江作為政治局常委,在林鄭未公布政綱下,竟向香港商會、政黨及社團成員,明確指出林鄭月娥是「中央唯一支持人選」;張德江作為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竟然未有做好監督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的工作,任由中聯辦官員向建制選委恫嚇要支持林鄭月娥。張德江為何不按照習近平指示要「正確用權、謹慎用權、乾淨用權」呢?

3‧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瑞士達沃斯論壇發表演說,指恐怖主義及難民潮等挑戰,世界不確定性上升。為何張德江要「指定支持」林鄭做下屆特首呢?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為官36載,除了僅有的庫務經驗,即負責分配政府公共財政管理等,卻嚴重缺乏財金經驗;她日前被金融界選委問及有關美國加息對聯匯金融政策造成的影響時,卻啞口無言。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開放城市,一旦香港遇上「大鱷」狙擊,會拖垮內地經濟。張德江為何會吹捧不懂財金的林鄭任特首呢?

4‧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領導幹部要帶頭,班子要作表率,在黨內營造批評和自我批評的良好風氣。領導幹部要堅決反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的庸俗哲學,堅決克服文過飾非、知錯不改等錯誤傾向。」 面對外界批評,各級領導幹部要「主動」接受各方面監督。 不過,曾與林鄭月娥共事的公務員形容她自視過高,愛踐踏別人,只領功勞,拒承擔責任。張德江為何仍要帶病提拔呢?他與林鄭之間是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5‧國家主席習近平高度重視「換屆紀律」,指示必須加強對選舉工作的監督,對違規違紀違法問題「零容忍」,確保選舉工作風清氣正。就人大換屆選舉,習近平指示,選舉工作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發揚民主、嚴格依法辦事、保障人民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今年,香港行政長官同樣進行換屆選舉,在提名期未開始、林鄭月娥未發表政綱前,中聯辦等官員向建制選委指示須支持林鄭月娥,打壓其他潛在參選人。張德江憑甚麼認為自己毋須理會習主席提出的「換屆紀律」呢?張德江是否另搞「特殊」呢?張德江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在哪兒?

明報||:要聞 | 港華研轉直資 學費料4萬 或與番禺會華小脫直屬關係

【明報專訊】 本報獲悉,現為資助中學的香港華仁書院(港華)近月正研究轉至直資模式,以及脫離與番禺會所華仁小學(華小)的直屬中小學關係的可行性,研究資料包括港華如轉直資每年學費料約4萬元,並希望藉此獲得更大辦學自主權,及減低「華小」由灣仔遷校至東區後導致收生質素下跌的可能。
 華小將轉校網 灣仔遷東區
 港華在學界多次直資爭議中均未有轉制,而天主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在2011年曾提及,教會學校旨在服務大眾,轉直資不是出路。有港華舊生關注轉直資會否令港華學生變得單一及貴族化,失去過往學生來自不同階層的特色(見另稿)。
 香港華仁:工作小組研發展
 港華由耶穌會於1919年創立,港華昨回覆本報表示,為迎創校百周年的回顧與前瞻,耶穌會2015年9月任命了一個由學校各持份者組成的工作小組,研究港華的發展,當中包括轉直資的可能,以及與華小更理想的合作模式,校長和教職員曾共同討論上述議題,討論詳情會向耶穌會匯報。港華指出,仍未就上述項目展開全面諮詢各持份者。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校長陳岡回覆表示,港華最終會否轉為直資,華小並不知悉,亦沒有資料可提供,相信如港華有明確的轉直資計劃,一定會諮詢華小。
 教育局﹕未收到港華申請
 教育局昨回覆表示,未有收到港華要求轉為直資中學的申請。局方指出,申請學校必須證明已充分準備及具足夠能力在直資辦學模式下提供優質教育,並須證明具備良好財政狀等;局方亦會審視其他因素,如學校資助模式轉變對學額供求的影響、學校諮詢其主要持份者(包括家長、教師、舊生等)的結果,能否合理地回應持份者關注等。
 可享收生自主 錄能力較高學生
 政府在2001年容許直資校大幅增學費,不少傳統學校心動,港華及華仁書院(九龍)研究過轉直資的可行性,但校董會擱置計劃。港華現任校長蘇英麟於2013年上任時接受傳媒訪問提到,「現階段並無轉制(直資)計劃」。
 不過,據本報得悉,校方近月曾就轉直資及脫離直屬小學的議題,廣泛與教職員商討,探討直資及脫離與華小直屬中小學關係的利弊。消息人士稱,港華校方的研究顯示,以直資模式辦學可享更大自由度,包括收生自主及自行選擇教學語言,脫離直屬小學可取錄能力較高學生,也會較容易維持「以英語授課為主(EMI)」的學校,令更多學生能享受取穌會提供的教育。
 據悉,上述提及的研究,初步預計學生每年學費為4.3萬至4.5萬元;校方亦提到,擔心基層學生會因學費而不敢申請入讀,故會透過教會及社工加強宣傳設助學計劃,令基層學生不會因學費而錯失入讀機會,亦提及「轉直資是想幫區外有需要的人」,吸納更多其他地區的學生。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對港華研究轉直資感到意外,指與耶穌會的平民教育理念有不同,「有錢家長的選擇多了,但基層家庭分享傳統名校的機會則變小」,盼學校充分考慮得失及對社會的影響。
 明報記者
 ■明報報料熱線﹕ 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

明報||:要聞 | 華小家長﹕鼓舞 港華生﹕擔心學費

【明報專訊】 有番禺會所華仁小學(下稱華小)的家長,對香港華仁書院(港華)研究轉為直資模式感到正面、鼓舞,認為屆時港華收生更自主,期望學生質素能進一步提升。有現正就讀華仁書院的中一生則稱,擔心如轉直資,家庭負擔不了每年可能達4萬元的學費。
 本報記者昨在華小門外接觸多名家長,家長大多稱不知港華有意轉直資。家長林先生認為,轉直資如每年學費4萬元,負擔不太重,「轉了後不用跟隨教育局的課程、規劃,反而是好事」。
 正念番禺會所華仁小學四年級的馮同學,於2019/20學年應升讀中一,其家族三代讀港華,兄長現讀中學,父親及祖父也是舊生。其母馮太稱,從港華的辦學團體耶穌會得知該校有意轉直資,認為約4萬元學費屬合理,「(港華)現在真係好抵讀,但轉成直資後,學校收生更具自主權,課程自由度又高一些,4萬元也算合理」,所以小兒子繼續以升讀港華為目標。
 另一邊廂,正就讀港華中一至中三的學生擔心會成為首批受影響學生之一。就讀中一的劉同學表示,聽過學校會轉成直資。當他聽聞轉直資後學費或達4萬元大感驚訝。他指父母任職銷售業,擔心學費或對家庭造成財政壓力,「4萬元不是小數目,相信一般家庭未必拿得出」。
 就讀中三的梁同學及張同學說,因小提琴表現卓越成功入讀港華,現獲校方獎學金資助,他們相信資助模式改變,應對獲獎學金的學生影響不大,「既然現時有資助,屆時應該能繼續免費念書吧」。

明報||:要聞 | 審計報告曾批直資流弊 校友王永平疑問﹕校方如何解決

【明報專訊】 香港華仁書院校友不少為政商界名人,包括前特首曾蔭權、教育局前局長孫明揚、公務員事務局前局長王永平、香港首位華人檢察官余叔韶。王永平昨回覆本報時表示,不知道今次港華研轉直資的原因,但直資制度曾被審計報告批評有不少流弊,2013年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亦擱置轉制,故港華需交代有否考慮過種種爭議。
 王永平說,當年直資制度是為家長提供津校及私校以外的選擇,由於直資學校是按合資格學生人數受政府資助,故監管較私立學校嚴,但近年因直資制度被審計報告批評,聖士提反女子中學亦因家長及舊生反對而擱置轉制,他質疑港華研究轉制時有否考慮近年的爭議,「我有興趣知道它(港華)如何解決這些流弊」。他亦說,在學時不論貧富皆能入讀,關注若轉制,辦學理念會否有變。
 議員校友憂港華貴族化
 同為校友的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郭偉強說,當年出身清貧家庭,亦非華仁小學畢業,但獲港華跨區取錄。他擔心一旦轉制,港華學生只來自單一階層,「當年(同學)什麼階層都有」。另一校友、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認為,港華及華仁書院(九龍)一直未轉制,主要因為辦學團體主張照顧基層,關注港華研究轉制的理據,以及轉制會否令港華貴族化。莫又稱九華及港華向來「一家親」,故認為轉制亦需諮詢九華的持份者。

SCMP||:Diplomacy among Trump’s many shortcomings

The United States enjoys the advantage of a network of alliances with scores of countries. This should be an asset in the fight against terrorism. But President Donald Trump risks devaluing it with rhetoric that has spread uncertainty about his commitment to allies and to democratic values. His actions in office have done little to dispel it – quite the contrary.
An example is a phone call that was heard around the world. Until now, national leaders have keenly anticipated the introductory conversation with a new American president that signals the importance Washington attaches to relationships. After the experience of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Malcolm Turnbull that may not be so certain. Trump abruptly ended their conversation, which tended to evoke his sentiment that “we’re taken advantage of by every nation in the world” rather than cement a long-standing defence alliance.
The world must accept that Trump firmly believes it needs the US, more than the US needs it
Turnbull had struck a deal with Trump’s predecessor, Barack Obama, for the US to accept about 1,250 asylum seekers from two offshore refugee camps. US officials say Trump tried to repudiate it as a deal struck between two men rather than two countries that was “the worst ever”, and an attempt to “export the next Boston bombers”. A resolute Turnbull’s view that it was between two countries prevailed, with Trump finally agreeing to honour it, but the damage to America’s reputation for keeping its word on a humanitarian issue was done. Leaks of the conversation saw to that, not to mention Trump’s subsequent tweet that “I will study this dumb deal”. The agreement was exempt from his executive order banning travel from a number of majority-Muslim countries – the origins of many of the refugees.
This followed his row with neighbouring Mexico last month in which he said he might order an invasion. The Trump doctrine may be to put America first. But at times the way he has gone about it projects ambivalence between right and wrong and allies and enemies. Domestically, he has demonstrated contempt for values such as freedom of speech and judicial independence. The controversial and legally disputed travel ban has prompted the speaker of Britain’s House of Commons, John Bercow, to come out, many months ahead of a state visit by Trump, in opposition to him being invited to address parliament, citing racism, sexism and judicial independence among other issues. That should be a reminder to Trump as he introduces himself to world leaders that regardless of doctrine the decisions of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nation can have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SCMP||:Patriot games and popularity in Hong Kong’s chief executive race

A semblance of competition among pro-establishment candidates is better than no competition at all in the race to decide Hong Kong’s next leader in March.
At least that is the view of half of the people interviewed in a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commissioned survey, when asked if the availability of such choice mattered to them.

Only one quarter of the 1,018 respondents thought it would be acceptable to have only one candidate from the pro-establishment camp competing in the election.
And another quarter declined to give an answer.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poll results show that of those who identify themselves as “middle of the road” and “pro-establishment” in terms of political orientation, 54.6 per cent and 48.9 per cent respectively prefer the pro-establishment Election Committee members to back “more than one” aspirant to enter the race.
All aspirants must secure at least 150 nominations from the 1,194-member committee before they can then be considered for election.
Wide gap between ‘pro-establishment’ support for Carrie Lam and John Tsang closes slightly: survey
Analysts believed the desire to see a genuine contest would put pro-establishment members on the Election Committee in a difficult position as Beijing had reportedly indicated its endorsement of Carrie Lam Cheng Yuet-ngor. There were also reports that Beijing hoped the pro-establishment members in the committee would collectively nominate and vote for her.
If public opinion polls are any indication, Lam and former financial secretary John Tsang Chun-wah will be the two front runners in the race.

The Post-commissioned poll, conducted from February 2 to 8, showed Tsang was the most popular among the four major contenders, with a support rate of 42.5 per cent. The second most popular, Lam, was 14.3 percentage points behind.
“The desire for a more competitive race partly shows the public discontent with Lam,” said Dr Chung Kim-wah, a political scientist at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using prices top list of priorities for Hong Kong’s next chief executive: survey
“Beijing’s endorsement may shore up support for Lam in the Election Committee. But this can risk ending up the kiss of death,” said Dr Chung.
“Lam’s popularity has been lagging behind Tsang’s,” Dr Chung said. “If she wins in the end, the public impression will be that the Election Committee has picked someone without popular mandate to be the next chief executive.

“There is little doubt that Lam can be a capable leader and she should have no problem withstanding the competition. But in politics, perception matters more,” he added.
Professor Francis Lee Lap-fung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agreed that the official endorsement factor would be unavoidable but warned it could make Lam’s life even more difficult even if she could win the election.
“The first thing Lam should do is distance herself from any news about Beijing endorsing her,” Professor Lee said.
The Post reported this week that sources revealed Beijing had picked Lam as the next chief executive as early as last December.
The sources said two state leaders were in Shenzhen earlier this week to inform Hong Kong’s pro-establishment figures of the decision made over Christmas by the Communist Party’s highest body, the Politburo Standing Committee, to back Lam.
Zhang Dejiang, chairma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told leaders of business chambers and pro-establishment figures that Lam was indeed Beijing’s preferred candidate for the top job. Zhang, the third-ranking leader in the Politburo, is head of the party’s leading group on Hong Kong and Macau affairs.
Sun Chunlan, a Politburo member and head of the party’s United Front Work Department, joined Zhang for the meetings to convey what was said to be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collective decision” and they stressed that “it is not the position of any individual mainland officials”.
On Thursday, as the four chief executive aspirants lobbied for support among business chambers and parties, Tsang spoke of his chances without Beijing’s blessing. “I think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opes that the election will be fair and competitive. I will continue to make efforts in gathering support from different organisations,” he said.
After a meeting with the Liberal Party, Lam was asked if the support of 194 members from the Friends of Hong Kong Association meant she was “almost certain” to win the race.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lmost certain’ in an election,” she said. “I think electors are supporting me after considering my work in the government over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 and they might agree with my governance vision for the next administration as well.”
This article appeared in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print edition as:
Patriot games and popularity

SCMP||:John Tsang builds big lead over Carrie Lam in Hong Kong leadership race

In just a month, John Tsang Chun-wah has sped ahead as the most popular candidate in Hong Kong’s leadership race, widening the gap with arch-rival Carrie Lam Cheng Yuet-ngor by more than 14 percentage points, according to a survey commissioned by the South China MorningPost.
But more people, or about two-thirds of respondents, polled from last Thursday to Wednesday, were also realistic enough to recognise that Lam, touted as Beijing’s preferred candidate, stood a higher chance of winning the city’s top job.
The findings came as a group of Hong Kong deputies to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which has 194 members on the Election Committee that will pick the chief executive next month, pledged their support for the former chief secretary on Thursday.
Patriot games and popularity in Hong Kong’s chief executive race
Polling among respondents – the second such survey by the Post – began a day before Lam hosted a star-studded campaign rally on Friday and four days before Tsang unveiled his election platform, which includes a plan to revive national security legislation shelved in 2003 due to strong public opposition.
In the poll conducted by Chinese University’s centre for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survey, half of the respondents also said Election Committee members from the pro-establishment camp should nominate more than one candidate from the camp to boost competition. Another 25 per cent said electors should only nominate one candidate.
Tsang is backed by 42.5 per cent of respondents aged 18 or above, up from 27.6 per cent in the previous Postsurvey carried out early last month.

Lam polled 28.2 per cent in the latest survey, compared with 23.2 per cent in last month’s study.
The former financial secretary’s lead over Lam widened from 4.4 percentage points to 14.3 percentage points.
On Thursday, candidates fanned out to meet various business sectors and parties with less than a week to go before nominations begin on February 14.
After a meeting with the Democratic Party, Lam said she had reservations about relaunching the stalled political reform process to achieve “one man, one vote” for the chief executive.
“The administration must consider whether the criteria and atmosphere are present,” Lam said. “Otherwise, we will draw Hong Kong into another series of division, and this is not favourable for the city’s development.”
Lam is expected to unveil her preliminary platform by next Tuesday.
Tsang spoke about supporting local culture. People feel he is closer and friendlier to them
Professor Francis Lee, poll adviser
Professor Francis Lee, who advises the pollsters, attributed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two former top officials to Tsang’s more liberal image and Lam’s close ties with outgoing Chief Executive Leung Chun-ying.
“Lam’s public image of being close to the unpopular incumbent is too strong and many people won’t like her,” Lee said. “Tsang spoke about supporting local culture. People feel he is closer and friendlier to them.”
However, 65.9 per cent believed that Lam would eventually land the top job, marking an increase of 20.4 percentage points from last month. Some 18.3 per cent said Tsang stood a higher chance of winning, down 1.6 percentage points from last month.
Retired judge Woo Kwok-hing was backed by 8.7 per cent, while 5.6 per cent favoured former security minister Regina Ip Lau Suk-yee.
Hong Kong’s chief executive candidates have no choice but to bow to interest groups
Lam and Tsang’s election offices said they would continue to try to win the support of the public and Election Committee, which will choose the city’s next leader on March 26.
Ip said she had no comment on the poll findings. Woo did not reply to the Post’s inquiry.
Former Legislative Council president Jasper Tsang Yok-sing, a prospective candidate who received 7.9 per cent support in the last poll, was dropped this time. And the survey was conducted before lawmaker “Long Hair” Leung Kwok-hung declared that he would run.
The sampling error was plus or minus 3.1 percentage points at 95 per cent confidence level.

東方||:奢望大時代重臨 切忌貪勝不知輸

奢望大時代重臨 切忌貪勝不知輸

近日市場熱炒養老金入市與債券通快將落實消息,港股氣氛轉趨熾熱,資金輪流炒作不同板塊,整體成交明顯增加,魚缸驟然升溫,港股「大時代2.0」之聲更是此起彼落。
其實,當前港股炒上勢態似足A股翻版,亦揭示港股話語權旁落,對港股長遠並非好事,正當大家還在狂歡之際,亦宜做好風險管理,慎防逢七必災之說不幸應驗。
無可否認,本周港股氛圍大大改善,雖然恒指昨僅升四十點,指數上未算大勇,但板塊輪動之象明顯,成交逐步增至近千億元,且不同板塊輪流炒作,當中包括汽車股、內險股、內房股、中資金融股、券商股及基建鐵路股等,資金買貨路人皆見,而一些早前被認為「十年內難望翻身」的個股亦起死回生。但究竟這代表了大戶春江水暖鴨先知?還是醒目錢另有機心,玩弄散戶於股掌之間?現時尚難斷言。
現實卻是,大戶資金在港股興風作浪,散戶突見一潭死水的港股有新錢湧入,羊群心態作祟下紛紛緊隨入市,牛氣逼人之象油然而生,且恍如一五年中港股大時代翻版,當時恒指僅在一個月內就累升近三千五百點,從兩萬五千點抽上最高見兩萬八千點水平,可謂強勢畢呈。
不過,全球經濟環境今非昔比,港股重拾當年勇的機會雖不容抹殺,但即使能再次高飛,續航能力無疑亦會大打折扣。畢竟外圍不明朗因素眾多:美國特朗普推出「美國優先」政策隨時擦槍走火,引發環球貿易戰;英國脫歐進程以及年內歐盟多個國家舉行大選,民粹主義抬頭下,或促使更多國家脫歐,直接摧毀歐元區這個經常予人詬病的巨大體系;至於長達逾三十年的債券牛市亦已壽終正寢,恰好是醞釀股災的上佳材料。
值得憂慮的是,中港兩地隱患處處,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已成事實,而港元與美元掛鈎,香港在美國加息前景不明朗,以及中美兩國經貿博弈下隨時會被殃及池魚,前景不容樂觀。試問在如斯內憂外患下,認定港股可以獨善其身,重現牛氣沖天,難免欠缺說服力。
鑑古知今,八七年華爾街股災、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七年金融海嘯,在眾多環球大事件之初,普羅大眾亦不以為然,但最終身家同樣受牽連。姑勿論當下港股牛氣是虛火一道,還是真正進入大時代2.0,散戶在躍躍欲試之時,亦應嚴守風險管理,方可股海保平安。

文匯||:【調查報道】「獨莊」學生會煽暴力:「非常手段撼政權」

■理大學生會幹事會候選內閣「理賢」公然煽動暴力。圖為本周三,同屬「獨莊」的城大學生會會長陳岳霖(中)、內務副會長羅翹現(左二)到理大校園為「理賢」內閣拉票。 網上圖片■理大學生會幹事會候選內閣「理賢」公然煽動暴力。圖為本周三,同屬「獨莊」的城大學生會會長陳岳霖(中)、內務副會長羅翹現(左二)到理大校園為「理賢」內閣拉票。 網上圖片
包括港大、中大、理大等大學的學生會近期已選出或正在競選新一屆學生會,據本報記者初步統計,至少有6間大學已選出的或候選內閣(學生會幹事會)都支持「港獨」或主張「暴力抗爭」,更有候選內閣殺氣騰騰地宣稱要以「非常規手段即係勇武抗爭,撼動政權,殺它措手不及」。法律界人士陳曼琪指出,有關煽動性言論已涉及「有策劃及行動」,觸犯刑事罪行條例(見另稿)。 ■記者 齊正之、張得民
港大、理工大學今晚將結束為期5天的新一屆學生會投票選舉,昨日記者分別到港大及理大校園觀察,雖然一些參選內閣在投票站外積極拉票,但不少路過的同學均視而不見,紛紛急步走過,有同學直言,學生會本是一個服務同學的校園組織,但在現在卻逐漸蛻變成「主張『港獨』的政治組織」,已背離學生會的宗旨,因此他沒有興趣投票。
「乞票」不惜犯「煽動罪」
記者發現,港大和理大這兩個熱門當選的「莊」(學生會幹事會內閣)其政綱都是主張「港獨」,其中理大的「理賢莊」為求「乞票」,不惜發表可能干犯「煽動罪」等刑事罪行的言論。在「理賢莊」2月7日一個網上自問自答的訪問中,直言其理念與鼓吹「港獨」的「香港民族黨」最貼近,更妄言「我就係想用『熱血公民』(激進組織)全民制憲,達至『民族黨』『香港獨立』。香港成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權力來自全民制定憲法。」
被問到有否為被捕作準備,「理賢」口稱「一定有準備」後立即來一句「不反對同學以個人名義參與武力衝擊,唔會用學生會名義,會 back up(支援)佢地。」在訪問末段,「理賢」更宣稱,「只有非常規手段即係勇武抗爭,先可以撼動政權,殺佢措手不及。」該種策略與過去多個「本土」激進組織的衝擊行動類似,採取有預謀的秘密行動,並使用大量攻擊性武器。
而在過去幾天的拉票過程中,與「獨派」組織「青年新政」關係密切的樹仁大學學生會會長劉澤鋒、與「民族黨」關係友好的城大學生會會長陳岳霖,甚至激進組織「熱血公民」主席、立法會議員鄭松泰也分別到場為「理賢」撐場拉票。
各校「獨莊」串連趨公開
本報調查發現,理大、港大及中大的候選「獨莊」在競選時的言論較以往的候選內閣更加明目張膽,不但稱「港獨」更要「武力抗爭」,同時各院校「獨莊」的串連更趨公開。
1月24日本報曾報道理大候選幹事會「理賢」在校內公開論壇後,與樹仁學生會成員的劉澤鋒、蘇曉楓密斟,其中後者更是「青年新政」成員。2月7日及8日兩天,劉澤鋒與蘇曉楓再次先後現身理大,並舉「理賢」的「本土」膠牌拍照造勢。與「民族黨」關係友好的城大學生會會長陳岳霖也到理大為「理賢」撐場。而激進組織「熱血公民」主席、立法會議員鄭松泰也到「理賢」造勢現場,據了解「理賢」內閣的外務副會長潘凱軒疑是「熱血公民」成員,潘凱軒早在去年立法會選舉時,就身穿「熱血公民」制服為鄭松泰街站拉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文匯||:各「獨莊」政綱或暴力言論要點

城大學生會幹事會「破曉」:以武抗暴;和平抗爭的方式已失效;群起而攻之,挺身而出走上街頭
樹仁學生會幹事會「儒林」:「香港不是中國」;以磚頭表達對不公不義的憤怒
中大學生會候選幹事會「山鳴」:港人「自決前途」;修改學聯章則
港大學生會候選幹事會「睿鳴」:與各院校合縱而抗;必要時有所行動及支援行動者;只有「港獨」才能擺脫「一國兩制」
理大學生會候選幹事會「理賢」:重奪屬於我們的香港,即使為此爭取「獨立」也在所不辭;只有非常規手段即是「勇武」抗爭,才可以撼動政權,殺個措手不及
浸大學生會候選幹事會「壑鈺」:衛我「本土」;鞏固「香港民族」意識
讀文匯報PDF版面

大公||:北水外資齊炒 國指登萬點

承接前日氣勢,外資北水昨繼續流入港股,多箇中資板塊均見大户掃貨,刺激國企指數突破一萬點大關,高見10122點,以10075點收盤,升119點,創下2015年11月26日以來收市新高。內銀、內房、水泥股、銅鋁資源以至航運股等板塊均顯著上揚,可謂百花齊放。券商預期北水南下將繼續活躍,全年規模勝去年,金融股為最大受益者。恆指昨日微升40點,收報23525點,是近四個月新高,全日主板交易高達959億元,分析員料恆指短期有望上試二萬四千點。/大公報記者 陳詠賢 劉鑛豪
  踏入2017年,港股投資氣氛趨穩,恆指首個月累升逾6%,跑贏大部分新興亞洲市場。港股表現亮麗引來國際遊資,據富瑞報告指出,1月26日至2月1日期間,約有1300萬美元流入港股基金,扭轉對上五個交易日淨流出1.23億美元的頹態。
  兩“通”掃貨活躍
  農曆年假過後,南下資金明顯趨增,昨日港股通(深)買入金額達7.92億元,是繼去年12月5日開通首日以來,入市資金第二活躍的交易日;港股通(滬)昨日買盤約39.82億元。雞年至今五個交易日,南下買盤累計達到238.27億元。資金排隊進場,令到本地流動性得以改善,其間港元一個月拆息由2月1日的0.59286%,降至昨日的0.53071%,降幅超過一成。
恆指曾升穿23600
  受惠資金推動,港股保持升勢。恆指昨日早段發力升穿23600點,全日最高曾見23644點,為四個月高位,但午後升幅回順,收市時升40點,報23525點。國指以四日連升姿態衝破一萬點關口,收報10075點,升119點,創14個月高位。大市成交增加至959億元,為近三個月以來最旺,沽空金額亦增至101億元,是去年12月中以來新高,沽空比例10.5%,為近六個交易日以來最低。
  遊資逐個板塊炒,內地即將公佈一月份新增貸款,有可能達至破紀錄的2.5萬億元,內銀股昨日成為熱炒焦點,中國銀行(03988)及建設銀行(00939)是成交最活躍內銀股。中行股價升2.4%,收報3.72元,成交金額達23.9億元。建行升1.2%,收報5.92元,成交額30.2億元。同日股價升勢凌厲的內銀股還有招商銀行(03968),股價升2.3%,收報19.94元。
  歐美不明朗嚇走資金
  瑞信發表報告指出,南下資金於農歷新年後恢復動力,整體成交量比重增至6%,相信增長勢頭持續,主要因為人民幣匯價穩定,銀行及保險以外的內地機構投資者增加港股配置。瑞信看好AH溢價較大、估值吸引的H股、股息回報較高的銀行及地產股,以及內地投資者喜好板塊,例如汽車、科技、健保、博彩及電訊。另外,中金表示,今年南下資金有望超去年,金融板塊依然是最主要的受益者。
  另有分析認為,歐美市場存有不明朗因素,而港股市盈率相對其他市場仍屬便宜,故部分外圍資金亦借勢湧入。亞洲創富證券行政總裁潘鐵珊表示,雖然港股升勢持續,但23600點關口會有阻力;內銀股似有資金追捧,惟股價進一步向上空間不大。獨立股評人黃志陽對後市樂觀,他認為若後市成交額持續超過800億元,恆指下周有機會挑戰23800點至24000點,然而,資金在幾個板塊輪流轉炒,反映市場信心仍然不足。他估計內銀股仍有上升空間,投資者亦可跟隨資金追入。

大公||:唐英年:林鄭政綱好鼓舞

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昨日出席友好協進會與林鄭月娥的會面,唐英年在大合照後主動繑着林鄭月娥手臂“咬耳仔”。唐英年其後會見記者時表示,會上聽到林太有關房屋、經濟發展和教育的政綱框架,覺得“好鼓舞”,可以給予香港希望,“我聽到有很多新思維,覺得相當好”。/大公報記者林良堅攝

東方||:東江上游建垃圾場垃圾水輸港

東江上游建垃圾場垃圾水輸港

供港東江水近年多番加價,惟沿江流域污染事件屢揭不止。其中屬東江上游支流的廣東河源柏埔河,早前被中央環保督察組揭發出現違規垃圾場,場內毫無採取防漏、消毒措施。雖然督察組指令當地政府整改,但有民眾向本報揭露當局整治只是「做樣」,村民直斥政府「知錯再錯」蓄意包庇,已發起聯署向上級部門舉報。本港立法會議員及團體炮轟有地方官員只顧利益,促請水務署跟進事件,以免港人被迫飲用「垃圾水」。
垃圾堆不遠處有當地政府豎立的告示,明令禁止胡亂傾倒垃圾。(讀者提供)
垃圾堆不遠處有當地政府豎立的告示,明令禁止胡亂傾倒垃圾。(讀者提供)

面積約十畝 無防漏消毒

據了解,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去年十一月進駐廣東,調查省內的環保問題。督察組在去年十二月廿二日下發情況公示,指河源紫金縣黃塘鎮在沒有徵求村民意見下,私自在鎮內建設一個面積約十畝的垃圾場;垃圾場沒採取防漏措施,並堆放未經消毒的垃圾,「蒼蠅老鼠蟲到處爬到處飛」。

污水滲河流 焚化散毒氣

公示又指,垃圾場位於柏埔河、東江上游,污水滲入地下最後進入河流,嚴重污染水源地。另由於垃圾場偶爾進行垃圾焚化,更使「毒氣四處飄散」,加上進出的垃圾車皆沒有遮蓋,導致垃圾於運送途中一邊撒漏、一邊飄灑蒼蠅,嚴重危害周邊村民的健康。
垃圾場位處於東江上游支流的柏埔河。
  • 垃圾場位處於東江上游支流的柏埔河。
供港東江水水質問題備受關注。(設計圖片)
  • 供港東江水水質問題備受關注。(設計圖片)
東江水輸港流向
  • 東江水輸港流向

象徵式豎警示牌被轟包庇

就個案的解決辦法,公示提到紫金縣政府已在同月十六日,整治了涉事垃圾場,完成「封場、清運、消殺、覆土、綠化」等工作,恢復了該處的原貌,並設立了防護欄及警示牌,防止有人在該處處理及傾倒垃圾。
有外地司機運載垃圾到垃圾場。
  • 有外地司機運載垃圾到垃圾場。
當地民眾撰寫報告向上級部門舉報。
  • 當地民眾撰寫報告向上級部門舉報。
不過,本報昨接獲讀者報料,指當地村民近期撰寫報告並聯署投訴,指垃圾場實際上未有被整治,鎮政府只在該處象徵式設立警示牌及種樹;而在督察組完成檢查後,垃圾場已再重新運作。村民上月曾向鎮政府反映,並找來挖掘機封鎖垃圾場,阻止垃圾車入內,期間與傾倒垃圾的人士發生爭執。
對於事件的解決方案,村民在聯署報告中指出,鎮政府曾於上月廿六日派人協商,要求他們「讓步」,使垃圾場可運作至本周六(十一日)。村民批評鎮政府「知錯再錯」蓄意包庇,要求上級部門介入調查,還他們一個「乾淨和純潔的飲用水源」。

水務署稱受污染機會極微

去年初成立的中央環境保護(環保)督察組被稱為「環保欽差」,由環保部牽頭成立,中紀委、中組部的相關領導參加。而今次踢爆紫金縣黃塘鎮垃圾場污染東江水源的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亦大有來頭,進駐廣東省一個月,即問責三百三十九人,廣東各地立案處罰企業多達一千七百七十八家。
水務署昨晚回應指,已與廣東省當局了解並要求跟進,但指黃塘鎮距供港東江水取水口太園泵站超過一百公里,東江主幹水流量極大,故認為東江水受污染機會極微。
該署又稱,根據過往及最近恒常監測結果顯示,供港東江水水質維持穩定和良好,各監測數據均符合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兩岸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星島||:港華擬後年轉直資 華仁小學逐步脫龍

  港華再度研究轉制直資,消息指最快一九學年,即百周年校慶時轉制,並逐步與直屬的番禺會所華仁小學「脫龍」。
  港華再度研究轉制直資,消息指最快一九學年,即百周年校慶時轉制,並逐步與直屬的番禺會所華仁小學「脫龍」。
(星島日報報道)再有傳統名校擬轉直資,創校近百年、曾多次拒絕轉制直資的香港華仁書院,證實研究直資辦學。校方最快在明年二月向教育局申請,一九年轉為直資,同時逐步與直屬的番禺會所華仁小學「脫龍」。消息指,港華憂慮華小明年遷到北角新校舍,會影響港華的收生質素,冀轉制後爭取更大的收生與財政自主權;校方初擬每年學費四萬三千至四萬五千元,基層學生可獲學費減免。

  香港華仁書院昨首次證實,辦學團體耶穌會在一五年九月任命由持份者參與的工作小組,研究轉制直資的可能性,以及「跟華小更理想的合作模式」,校方強調研究旨在「更有效實踐耶穌會的辦學理念」,但以未展開全面諮詢為由,拒絕交代具體內容,以及辦團對學校擬轉直資的態度。

  據悉,小組由港華校長蘇英麟領導,包括家長與校友代表,有關研究已完成,並在上月的校內會議與全校教職員進行討論。消息指,校方擬在今年內進行持份者諮詢,明年二月正式向教育局提出申請,預料最快在一九學年,即港華一百周年校慶時,正式轉制直資辦學。

  小組亦進行財務推算,初擬每年學費訂於四萬三千至四萬五千元,與現時學費近四萬六千元的拔萃男書院相若,暫未決定會否預留高於當局規定的一成學費收入作獎助學金,但估計基層家庭學生,將有不同程度的學費減免。

  現時港華與番禺會所華仁小學有直屬關係,港華每年預留約八十個中一學額,供華小畢業生升讀。隨着港華轉制直資,兩校將逐步「脫龍」。據可靠消息指,小組在校內持份者的簡報中,承認與華小「脫龍」是轉制直資的主要原因,因為華小明年將遷往北角丹拿山的新校舍,並改為全日制,校網從灣仔改為東區,小組研判若維持兩校直屬關係不變,港華收生質素勢受影響,甚至令該校無法維持全開英文班的達標學生比例,意味在二○二二年政府重新檢視英文班數目時,港華將有「落車」危機。

  小組認為,港華在轉制後既不再受限於教學語言「微調」政策的約束,亦可以全港收生,不再局限於灣仔及東區,更能確保收生質素,而校方亦有更多資源增聘教師、推行小班教學、改善圖書館等校園設施、資助學生參加本港與海外的交流活動,而毋須過分倚賴捐款。

  據悉小組預計到轉制有高度爭議性,隨時引起校友及小學家長等持份者反彈、對耶穌會與華仁形象亦有影響,小組亦考慮到脫龍勢會影響華小的收生吸引力,甚至假設最壞情況是耶穌會全面退出華小,該校將不再維持天主教辦學。至於同屬耶穌會屬校的九龍華仁書院日後會否轉制直資,消息指不屬於小組的研究範圍。

  本身是港華舊生會理事的華小校長陳岡指,暫未收到港華轉直資及與華小「脫龍」的消息,相信任何改變都須諮詢兩校持份者意見,強調現時該校與港華直屬關係不變。

  教育局則回應指,有意轉制直資的學校須證明有充分準備,在直資辦學模式下提供優質教育,須證明有良好的財政狀況。當局會審視包括轉制後對學額供求影響,校方諮詢持份者的結果,以及能否合理回應持份者關注等。

星島||:湯漢:中梵談判見成果 主教任命可望達協議

  湯漢撰文表示,中梵經過多輪交談,主教任命方式問題已有初步成果。
  湯漢撰文表示,中梵經過多輪交談,主教任命方式問題已有初步成果。
(星島日報報道)中國與梵蒂岡關係正常化邁出關鍵一步!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昨天撰文透露,中梵雙方代表過去一年經過多輪交談,主教任命問題已有初步成果,可望達成協議。文章還不點名批評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認為北京雖要求主教人選要符合「愛國」標準,但只要教宗仍有最後「話事權」,不會違反教義,明言「兩權相害取其輕」下,教內人士應「袋住先」。

  中梵一九五一年斷交,近年教宗方濟各致力改善中梵關係。湯漢樞機昨天在《公教報》發表「從教會學角度展望中梵交談」的文章,開首即透露,過去一年,中梵雙方代表頻有接觸,且成立工作小組,其中首要解決的就是主教任命問題,經多輪交談,已有初步成果,可望達成協議。

  他指,如果教宗在主教候選人的資格及合宜性上有最後的發言權,「那麼地方教會的『選舉』就只是『主教團』的『推薦』而已。」他透露,北京要求人選符合「愛國」標準,但不關注是否「愛教」,「我認為,這樣的主教任命協議,不會超出雙方目前正在有效實施的做法。」

  文章認為,主教任命達成協議後,雙方尚存的問題有三大項:「愛國會」、內地違反教會法的七名「自選自聖主教」、如何促使中國政府承認三十多位地下主教。湯漢認為,愛國會「屬於特殊政治環境與政治壓力下的產物」,不屬於中國天主教會的本質追求,教會或可接納並授予其部分權力,「愛國會」未來可專注於「鼓勵神長教友積極開展社會服務」。

  內地現時有七位在政府支持下「自選自聖」的主教,遭教廷「絕罰」。湯漢表示,基於這七名主教曾向教宗寫信請求赦免,教宗赦免他們的可能性「非常高」。至於地下教會和主教,湯漢相信,一旦中梵就主教任命達成協議,他們的處境將得到改善。

  文章頻頻劍指反對教廷和北京建交的陳日君主教。湯漢總結指出,中國願與教廷在主教任命方式達成協議,雖然沒有信仰傳播等「全部的自由」,但已屬有部分「必要的自由」,不應再長期等待,應先接受,「成為一個不完美然而卻是真正的教會」,然後再作爭取,否則只會一無所有。

星島||:「北水」持續南下 落後中資股發力

  港股昨天的升勢集中在中資股,恒指升幅不算太多。
  港股昨天的升勢集中在中資股,恒指升幅不算太多。
(星島日報報道)市場資金充裕,港股升勢未完,國企指數昨天升穿1萬點大關,收市報10075點,創逾14個月收市新高。雖然恒生指數只升40點,但不少中資股如內銀、航運、建材等均追落後,大市成交增至接近千億元。投資者取態趨向進取,港交所(388)及騰訊(700)的窩輪成交額均超過30億元,較正股還要活躍。

  港股昨天的升勢集中在中資股,恒指升幅不算太多,最多只升159點,收市報23525點,升40點,再創逾3個月收市新高。國企指數升破萬點關口,全日漲119點,收市報10075點,剛好升穿去年9月的高位,並創下自2015年11月底以來的收市新高。大市交投活躍,成交金額增至959億元,為去年11月9日以來最多。大華繼顯(香港)策略師李惠嫻表示,恒指有機會升穿23800點的熊證重貨區,並挑戰24000點水平。

  昨天資金主要追逐較落後的中資股,以重磅股來說,內銀股較受追捧,中國銀行(3988)升2.5%。以二三線股來說,在去產能概念之下,建材股亦跑贏大市,安徽海螺水泥(914)以及金隅股份(2009)均升逾4%。貨櫃輪巨擘馬士基航運的管理層看好今年業務前景,航運股借勢炒上,中遠海控(1919)升逾11%,中國外運(598)升8.5%。

  藍籌股方面,債券通未有新消息,港交所收報195.5元,無升跌。至於重磅股騰訊亦只微升0.1%,收市報204.2元,局限了恒指的升幅。不過,相關窩輪成交卻異常活躍,港交所輪總共錄得33.26億元成交額,騰訊輪亦有34.85億元,均高於正股。

  瑞銀亞洲股票衍生產品銷售部董事總經理于正人表示,不少港交所認購輪投資者願意坐貨過夜,所以港交所輪成交急增,並非全靠即日鮮交易推動,而是投資者對其後市走勢樂觀。

  另一方面,內地傳媒報道,內地基金界傳奇人物千合資本董事長王亞偉,在農曆新年之前,曾在多個場合提及今年將增加投資港股。他管理的千合資本去年錄得6.44%回報,不但跑贏A股,在內地私募基金之中,更排名第一。

  本港的中資股轉趨強勢,但美股卻有暗湧。美銀美林發表報告表示,截至2月3日的一周,該行客戶的股票淨賣出額,是2008年以來第三多。雖然私人客戶還有買貨,但基金客戶已連續五周淨賣出。

AM730||:香港可助中國推動全球化 - 指點天下: 王永平 - am730

香港可助中國推動全球化
這邊廂,特朗普憑倡議美國優先的保護主義成功當選美國總統。他上任後隨即宣布退出前任總統奧巴馬主導的12國貿易協議《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那邊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僅十多年的中國卻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最堅定捍衛者,這是個一年前沒有人意料到的歷史轉折。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今年1月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發表演講,為經濟全球化作出最強力的辯護。他以中國的經濟經驗為例,指出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受惠於資金、人才、產品、技術流通的世界大海。全球化帶來的問題,例如發展失衡、貧富差距等需要處理。但遇到困難不要指責別人或逃避責任,而是去勇敢面對,解決問題。他稱歡迎各國人民乘搭中國發展的「便車」、「快車」,並強調中國將大力建設共同發展的對外開放格局,以及積極營造寬鬆有序的投資環境。

習主席指出,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已獲得百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響應支持,其中四十多個已經與中國簽署合作協議。到目前為止,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投資達500億美元,帶動區內經濟發展及創造大量就業機會。

香港是全球化成功的典範,長期被以美國為基地的國際組織評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也是「一帶一路」區內的國際金融中心。在中國推動全球化的過程中,香港可以發揮重要的示範及實質作用。美國及其他國家都承認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有別於內地的市場經濟和資金、人才自由流動的獨特地位。

香港有利中國鞏固並加強這個內地省市沒有的優勢。這是下屆特首必須明白的硬道理。

舉個反面教材,最近政府在西九故宮館上指明要由本地建築師設計,甚至不公開招標,便是件中國不會做的反全球化原則的事!

周一至五刊登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新聞/香港可助中國推動全球化-64233

AM730||:外匯流失令半身不遂 - 夫子自唱: 劉銳紹 - am730

外匯流失令半身不遂
news-images
據統計,中國外匯儲備今年一月為29,982億美元,跌破三萬億關口,比2014年高峰期的39,932億美元跌近一萬億。表面上,中國仍有近三萬億美元外匯,仍是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而且,中國承受力很高,外匯儲備警戒線可以一降再降,所以危機不大。有官員還自誇:「當年中國外匯儲備少得可憐,還不是同樣可以勒緊褲帶過活嗎?」

不過,內行人指出,重點不是外匯儲備多少,而是為甚麼有這樣驚人的跌幅?更重要的是,為甚麼習近平上台後三年就開始出現驚人的跌幅?有人解釋為:皆因習近平大力打貪,才導致「人人走資」。但老百姓會問:為甚麼權大於天的中共可以「控制一切」,卻控制不了屬於國家資源的外匯儲備大量流失?為何老百姓的正常外匯需要也要管制兌換,但達官貴人卻可以繼續走資?最近一些富豪紛紛出事,據聞也跟「走錢」或協助「走錢」有關。

眼前,外匯大量流失還會導致中國「半身不遂」。首先,包括中國老百姓在內的各界人士,對人民幣的幣值愈來愈沒有信心,這將為中國的內部經濟帶來不少負面效應。其次,經驗告訴人們,當官方遇到經濟困難時,就會先向人民「挖潛」(挖掘潛力),而不是對權貴「徵富」(徵收財富),更不是還富於民,勢將增加另一種社會動蕩的危機。

還有,中國人(尤其是官員)今天已不是「過緊日子」的時候了,一旦生活水平下降,反彈自然比過去更大;加上中國信息已不像過去閉塞,人民不再受蒙騙,官方還能自欺欺人嗎?

更令人擔心的是,數年前中國外匯儲備雄厚,習近平推出「一帶一路」,大量對外投資和收購(這也是「走資」的渠道,不少境外收購都是「故意買貴」,乘機走錢);如今,簽定的項目都要兌現付款,否則投資泡湯。此外,中國的外交主要靠經濟實力和金錢推動(例如對外援助),外國(尤其是美國)看見中國經濟出現困難,也許會一沉百踩,或者一起「割肉」,大大增加中國的壓力。

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政治體制不全,而且不肯進行真正的政治改革,上樑不正下樑歪。

周二、五刊登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新聞/外匯流失令半身不遂-64208

AM730||:套戲係拍畀大陸人睇 - 不道德經: 陳強 - am730

套戲係拍畀大陸人睇
上星期我寫了一篇《我已給了周星馳最後機會》,討論到周星馳監製,徐克導演的最新作品《西遊2伏妖篇》,看到不少人回應一句話——「套戲係拍畀大陸人睇,使鬼你畀機會咩!」我當堂嚇一跳,然後得啖笑。

我上網查看一下,看到原來大陸人也說這電影很有意見,還有大陸網民不滿的說:「星爺欠我們一張電影票。」大陸媒體還報道周星馳知道大家很有意見,他承認自己已江郎才盡,還回應:「江郎才盡是真的,不是開玩笑。但這是現實啊,就是要面對。」那既然這麼多人說「套戲係拍畀大陸人睇」,為何又有這麼多大陸人罵啊?所以我覺得「套戲係拍畀大陸人睇」這說法不太成立。又或者可以這樣理解——今次的票房永遠是之前帶來的,而如果今次拍得不好看,下次票房就會受影響。這次票房還不差,可能好多人像我一樣,覺得還可以一博,點知就和我一起痛苦地等完場。無論你是大陸觀眾還是香港觀眾。

還有的是,雖然我知道每個地方都有不同文化特質,但好看的電影很多都是超越時空地域的。你問問現在的大陸人,喜不喜歡從前的星爺?他們全部都可以琅琅上口背得出對白!而且還要是國語的。那已經不是最原汁原味的星爺,但威力還是這麼強大。所以「套戲係拍畀大陸人睇」唯一可以成立的情況是——「大陸人冇要求㗎!你拍嚿屎畀佢哋睇,佢哋都話正㗎,所以使咩拍得咁辛苦呀,求其咪得囉,邊得閒理啲香港人咁高要求!」我知道,我知道大家很不喜歡大陸人,我知道,我知道大陸人品味惡俗,但他們真的去到這樣的地步嗎?

《黑紙》、《100毛》創辦人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新聞/套戲係拍畀大陸人睇-64209

AM730||:誰能團結香港人 - 嫻情說理: 陳婉嫻 - am730

誰能團結香港人
news-images
誰人成為下任特首,都有責任團結社會。
數字上,香港有三百多萬打工仔女,誰不能團結這大多數,誰也沒有機會管治好香港;誰沒有照顧基層的心,誰就沒有資格成為特區之首……當然,這是作為勞工界的期望,但也是對每一位參選人的警惕。說甚麼團結,拍住上,是幾打得抑或好打得等口號,都是沒有用的,因為打工仔女所需要的是基本的權益,是關乎他們切身的生活感受,不是用三言兩語可以欺瞞。

勞工的支持重要嗎?有人或會說,中央的祝福才最重要。當然,中央的祝福是最重要,但大眾必須明白,中央的祝福是建基於甚麼?非常簡單,就是香港的福祉。就算有一個中央信任的合適人選,如果這個人沒法解決社會撕裂,沒有顯示出自己平定各方的能力,沒有在政策上令到大部分人都感到受尊重,我相信,這個也不會是中央樂見的人選。

因此,看政綱是重要的。當我們見到,一份號稱團結的政綱,到頭來沒有為標準工時立法跨出一步,沒有為全民退休保障落重墨水……根本就不是我們的同路人,更不是300萬打工仔女的同路人。沒有氣魄解決勞工面對的問題,儘管公關再好,民望再高,也是不切實際的。

不過,有政綱總比沒有好,起碼大眾可以批評,還會有改進的機會。我實在不明白,在離選舉前個多月,還沒有政綱出台是甚麼態度?是認為個人魄力非凡?抑或是認為「坐定粒六」。這種態度,是損害支持者最深的,更甚者是對中央的損害。

今天,無論中央支持哪位,這個人就要拿出自己的真本領,彰顯實力,排難解紛。若公關做的不好,就傾洪荒之力做好一點;當然,若人才過於「鼎盛」,則無謂拘泥於「俾面派對」,起用一些真正成事十足的人吧!政綱亦一樣,擔心順得哥情,故想拖得就拖?但一個有為政府,都必須勇於面對問題,提出解決方向。出了政綱,進行討論,說服大眾就是表現能力的機會。如果只抱著「任何事都總有人反對」的態度,這才是不願解決問題的「無為」。

現任的特首,正是在早階段表明立場,再發酵本身的政策及管治策觀念,給中央及香港人見到希望改變的態度和不怕批評的能力。只可惜在執政時,未有著力解決問題,反而將問題推向各方,令好夢落空!今天,是展示實力的關鍵時候!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新聞/誰能團結香港人-64207

AM730||:電子貨幣奇遇記 - 真假政經: 王慧麟 - am730

電子貨幣奇遇記
我素來響應政府呼籲,使用電子貨幣。上次八達通公司的「柯你披」服務,我想用我的「愛瘋」手機使用,兼想貪平響推廣期間買部廉價之感應器,梗係唔得啦。我已經將我個遭遇響上次專欄寫過。八達通公司有冇回應?梗係冇啦,睬你都傻。
於是,我一早就delete咗個app,唔用啦。
領袖們成日話,要扶助本地公司,好,於是我又唔怕死,走去用一個新服務,叫做「拍住go」。話晒我都係佢地集團另一檔業務,幫忙做主持,之前又響佢地打過工,好有感情,一於支持下。
我係用「愛瘋」,所以,必須去便利店或者專門店去買張實體嘅,即時扣賬信用卡,先至用得到。話晒支持本地公司,買啦。
大大話話問咗五至六間便利店,個個都話賣晒。最頂癮係,有兩間便利店員工,真係唔知我問乜,一頭霧水。佢地要叫個主管答我。究竟係真係賣晒,定係唔知呢,我都唔識答。
於是,我又上網一輪。去佢地集團兩大旗下兩大電訊零售店去問。3030嗰間話我唔係佢地客戶,做唔到,不過就乘機sell我上台優惠。至於Brk嗰個幾好笑,門口嗰個唔知,裡面嗰個就話冇得賣。Well,明明網站話佢地有得賣噃,真係奇怪。
上星期六,我就行過佢地旗下嘅Moon電訊,原來佢地有得賣。當然,又係門口嗰個唔知,後面位肥仔走來幫手搞定,用咗一百蚊買咗之後,叫我去跟住個app做登記。
返到屋企,下載咗app,登記一輪,開咗戶口,不過要上傳張身份證上去至正式開通。做完晒,咦!嗰張要扣賬嘅信用卡,點解add唔到嘅? 張卡add唔到,即係我用唔到嗰一百蚊,咁又用唔到佢地之「拍住go」服務?於是,打電話去客戶服務。
客戶服務之阿姐,好好聲氣話,要兩個工作天,等張身份證確認番,我個戶口至可以正式開通,兼add到張100蚊之扣賬信用卡。如是者,即係星期六、日唔得,最快都要星期三。
好啦,等到星期三,都仲係未正式開通。於是我打電話去客戶服務問下。嗰位客戶阿姐話,唔好意思,你張上傳身份證照片唔得,所以開唔到。我話:唔係嘛,你依家至話我知唔得?你個app又冇話我聽唔得,你又冇打電話同我講唔得,即係點呀?係未我唔打嚟問,下年都開唔到?
客戶阿姐話,唔好意思,要我上傳多一次身份證,等多兩個工作天審批。嘩,即係星期五?佢猛話唔好意思,因為審批佢都無能為力。我話,鬧你都冇用啦,你都係打份工,但係要個客等七日至可以開通電子貨幣戶口,家下乜嘢年代呀?
當然,都依家個戶口都未開通。
喂:「拍住Go」,還我一百蚊,唔用啦!弊!點樣de-activate個戶口呢…….。
一間發達通,一間電訊公司,咁樣搞電子貨幣,仲話香港係國際金融中心,勁呀!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新聞/電子貨幣奇遇記-64244

AM730||:安老服務「共同付款」有利有弊 - 社政聯想: 鍾劍華 - am730

安老服務「共同付款」有利有弊
news-images
〈安老服務計劃方案〉框架建議討論文件提出的第四個策略方針是要「確保安老服務的財政可持續性及鼓勵責任承擔」。具體方向包括三方面,首先是「與支付能力相稱的共同付款」;其次是「加強非政府機構營運自負盈虧服務的措施」;其三是「考慮開展其他長期護理服務財政安排的探討」,包括「長期護理服務保險等的供款性儲蓄安排」。第一項「共同付款」本來沒有甚麼新意,這樣的說法政府已經提出了很多次。政府一之面希望可以減低財政承擔,官員也認為有不少長者及其家人具備承擔部分服務開支的財政能力,不應該完全依賴政府。再者,透過加強收費機制,在理論上也可以減低服務的需求,從而紓緩服務不足的困境。

上述這些可能性當然都不能排除。問題是香港的長者大部分都沒有退休保障,「共同付款」的結果輕則會削弱長者的整體生活水平,也可能會增加其家人的財政負擔,對推動家居照顧或許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這便會與推動社區照顧及家居照顧的原意背道而馳了。在出席一些論壇時,也觀察到有一些長者不是完全沒有能力負擔服務的部分開支,但心理上就是覺得很不忿。特別是那些薄有儲蓄及資產的長者,他們說從來都沒有得到社會福利的優惠,現在年紀大了,沒有穩定的收入了,還要因為自己以前靠自己儲下了少許老本而受到服務收費的懲罰。政府強調要共同承擔,但予人的感覺是政府不願承擔,以前也不見得承擔了很多。

共同付款另一個問題,是以為可以把一些沒有真正需要的長者排除,可以更有效運用有限資源來服務真正有需要的長者。這在理論上當然成立,但也可能構成另一個政策陷阱,令一些有服務需要的長者,因為財政的理由、節儉、消費取捨的理由,而不去申領服務。到頭來受害的可能是長者自身,還會向政策及服務發展發放不準確的信息。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周三、五刊登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新聞/安老服務「共同付款」有利有弊-64249

AM730||:長毛令泛民團體分裂? - 依理直說: 碧樺依 - am730

長毛令泛民團體分裂?
長毛宣布參選,有人說令選舉和民主派選委的部署添變數,因長毛是泛民的長期標誌,民主派選委若不選擇長毛,又何以能稱得上擁護民主理念。然而,有人卻說長毛的參選對凸顯小圈子選舉的荒謬作用不大,而且支持曾俊華入閘的選委,甚至支持“lesser evil”的市民根本不會考慮長毛。

因此,很多人質疑長毛參選,甚至譴責其所造成的分裂。
我的大前提很簡單,不存在討論長毛,甚至其他候選人應否參選,因每位市民有權行使公民和政治權利。我感興趣的是分裂真的可以如此突然?

長毛的影響不止於對曾俊華,最大影響應該是對胡官。過往特首選舉都只會有一名泛民候選人,而該名泛民候選人已取得泛民的祝福。他們的參選是有政治任務,是為凸顯小圈子選舉的荒謬和反映建制候選人的無能,因此泛民選委會全力支持泛民候選人入閘。然而,今次長毛參選,變相令民主派的候選人增至二人。問題是若要凸顯小圈子選舉不會有民主派人士勝出,為何胡官不能做到長毛的角色?

長毛是左翼社會運動的佼佼者,代表對抗社會階層的不公義。然而,社會改變,新社會議題再不是圍繞經濟問題。公民政治權利的關注正在冒起,社會中上層人士開始關注這些社會議題,開始參與社會運動。但因他們以往從來沒有參與傳統以抗爭社會階層的社會運動,這種所謂新的社會運動模式(但並不是以身份為本的新社會運動)並不如以往社會運動和社運人士的作風。甚至因社會階層的不同,將社會議題只著重於政治議題而忽略長期社會階層抗爭的基層議題或以另一個論述表達基層社會議題。可以說與以往社會運動有很大偏差。

民主派本來就有不同光譜,只是以往社會政治環境能夠造就他們走在一起。但如今已不再是如此抗爭及運動模式。公民社會變得分裂,又何以不是自然的事?

周五刊登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新聞/長毛令泛民團體分裂?-64250

AM730||:粉嶺高爾夫球場是政府的原罪 - 政經密碼: 周顯 - am730

粉嶺高爾夫球場是政府的原罪
news-images
葉劉淑儀反對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改建房屋。(資料圖片)
討厭葉劉淑儀,源於她反對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來興建房屋。看新民黨和她一貫以來的政治立場,我實在看不出為何她堅決要維持這個高爾夫球場,唯一可能的理由,只是她擁有這球會的會籍,捨不得放棄自己的個人利益而已。

自私自利之心,人皆有之,但作為立法會議員,就如本人作為專欄作者一樣,理應為公益而發聲,非因大公無私,而是最聰明的做法:反正自己只是其中的一分子,贊成的,不一定成事,反對的,也不一定被推倒,何不先賣乖便宜佔盡呢?

最佳的例子是當年立法會議員加薪,黃毓民一力反對,可見得其智力超卓:唔通自己反對,就會加薪不成咩!當加薪通過後,反對者咪照新人工!像劉慧卿這種大力支持加薪的人,便知其笨了。

所以,我寫文章,永遠是只尋高義,不講私利……評論下啫,唔通會因我幾篇文章而成事咩!從葉劉的立場,可知其笨,人蠢怎可選特首!
說回高爾夫球,很多人以為它是富豪娛樂,這是井蛙之見,馬球才是貴族娛樂,在西方,它不過是平民娛樂,我舅父在香港是司機,在加拿大是工人,一周也打兩天高球,還打過一桿入洞。從這方向去想,香港建造一個高爾夫球場,讓平民也有一個練習場地,這很好呀!但維修一個高爾夫球場的成本不輕,於是,交由一間私人俱樂部去管理,它負責出錢維修管理,但只擁有一周幾天的獨佔權,其餘的日子,公眾可以用廉價去玩高球,這樣子,政府不用付鈔,又可讓公眾參與,多好呀!

但主觀意願雖好,但到了私人管理手上,公眾book場可不容易,這好比幾個旺區大型商場內的公共空間,變成半私人地方。再者,外國交通方便,私家車普及,但香港,縱是在假日,到粉嶺打球也是極不方便。一句話:動機良好,實際運作卻是盡失原意。無論如何,粉嶺高球場變成土地發展的原罪,也是政府的公關災難:要發展郊野公園?為甚麼不先發展粉嶺高球場?粉嶺高球場可以起大量公屋,為甚麼要發展東北?為甚麼要填海?為甚麼要舊區重建,毀人家園?

簡單點說,拆掉粉嶺高球場,只會得失幾百個會員,但卻為政府拆掉一個炸彈,我實在不明白政府為何不做這一本萬利的生意。
作者為小說作家、報社主筆、股票投資者,吃喝活樂的專家。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財經/粉嶺高爾夫球場是政府的原罪-64277

AM730||:麥記減人手 效率反提高 - 審計密探CIA: Bittermelon - am730

麥記減人手 效率反提高
news-images
麥當勞用自助餐系統。(資料圖片)
要數職場近年熱話,當然少不了人工智能和機械人,在未來如何將人類取代。認識幾位年輕朋友,他們考慮投身那種職業才不被淘汰。但就算沒有甚麼高科技,只要改動流程並配合適當系統,也能做到節省成本兼提高營運效率,說的是香港的麥當勞餐廳。若經常幫襯的話,有否發覺其食物銷售流程改動了?未改動前,每間餐廳均設多個櫃位,於繁忙時段,每個櫃位配備2至3位員工,1人為顧客落單和收錢,另外1至2位負責按訂單張羅食物和打包。

所謂人多好辦事,此安排的好處是快。但由於落單速度通常較領取食物快,顧客排隊點過食物後,就須往隔鄰另一條隊等候食物。1個櫃位兩條人龍,5個櫃位就是10條,難怪繁忙時段整個大堂都擠滿人。更糟糕的是,食物製造時間不一,若後來者先領取食品,前頭顧客仍站在隊前等候,但地方狹小,因此不時出現混亂場面。現在可好了,以瓜瓜經常光顧的那間為例,除增設多部自助點餐機外,目前只剩兩個點餐櫃位,其餘櫃位改裝為食物領取處,顧客落單後在大堂等候,然後等待叫號並憑票領取食物。新流程避免混亂之餘,更是大大節省人手。目測所見,以前8個櫃位要配備16至24人,現在前枱只需6人左右就成。

前線人員減少固然減輕成本,但當初每個櫃位配備3人原來是有其目的。據台灣一份管理人雜誌報道,1人負責點餐收銀,另外2人負責取漢堡主餐及準備薯條和飲品等副餐,服務效率得以提高,顧客排隊時間縮短,備餐正確率也提升。此外,由於點餐人員不用備餐,空出來的時間能與顧客寒暄或推薦新品,提高點餐率之餘,更能提高顧客滿意度。

這麼說,新安排理應增加顧客等候時間,但好像和以前差不多,為甚麼?秘密是用一個叫「Kitchen Video System」系統,顧客在櫃位落單後,訂單透過系統發送至廚房,食物隨之開始準備。如一個漢堡包,廚房的「發起員」將麵包烤熱,然後由「匯集員」加入漢堡材料和包裝,之後經「備膳員」將造好的漢堡包交予顧客。此外,櫃位和廚房均設有螢幕,新下訂單以藍色顯示,若訂單未能在指定時間內完成,螢幕上的訂單將變紅色以提醒員工跟進。沒有新系統前,每間餐廳須預估不同時段的顧客需求量,預先將造好的漢堡包放在保溫架上,若不能在指定時間內賣出就要棄掉。有了新系統,因漢堡包即叫即製,故能減低食材耗損,更能提升顧客滿意度和員工生產力。

新流程的確是好,但瓜瓜對自助點餐機有點意見。首先是重複按鍵問題,在起始時頁面已問顧客以甚麼方式付款,完成下單後又會再問一次,其實可否合二為一?另外,頁面選擇甚多,如外賣或堂食,單點或套餐,加配和加大等,對趕時間如瓜瓜者有點不耐煩,能否加入一些快速鍵以減省按鍵次數?如為最受歡迎的幾款套餐加入快速鍵,顧客一按即成。還有一點,飲品找不到「走冰」選項,每次點完後都要走到櫃位說明。

麥當勞這個例子給我們啟示,改善契機就在身邊,若滿足現狀不去求變,原地踏步遲早被市場淘汰。

澄清啟事一則:早前拙文《避免對沖 唯有轉工》中提到,「懶人基金只惠及50歲或以上的供款人,其他人仍要繼續捱貴」。這一說法並不正確,事實是所有人都可以選擇懶人基金,並受惠於法例訂明的收費上限。出現此等錯誤實在抱歉。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
##Bittermelon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財經/麥記減人手-效率反提高-64281

AM730||:傳華導彈演練靶場模擬美軍基地 特朗普致函習近平冀建互惠關係 - 新聞 - am730

傳華導彈演練靶場模擬美軍基地 特朗普致函習近平冀建互惠關係
news-images
特朗普終致函習近平,向中國民眾拜年。(美聯社)
news-images
衛星圖片顯示中國導彈練靶場與美軍駐沖繩空軍基地(上圖)及橫須賀海軍基地(下圖)相似。(互聯網)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言論反華,令中美關係前景陷不明朗,他周三破冰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函,答謝對方來函祝賀他當選總統,並祝中國人民元宵節快樂及雞年興旺,並表達冀望與習近平合作,發展惠及兩國的建設性關係。正當特朗普示好之際,美國傳媒卻爆中國導彈演練靶場模擬美軍駐日本基地,預設目標包括戰機及船艦。

news-images
特朗普女兒伊凡卡名下品牌服飾遭Nordstrom下架。(路透社)
特朗普競選時打反華牌,當選後更企圖以「一中政策」作為與中國貿易談判的籌碼,又打破慣例接聽台灣的總統蔡英文恭賀電話,以及未有像過往美國總統般於農曆新年向中國發賀詞,就任後也未有正式與習近平直接對話,中美關係陷入低潮。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昨說,中方高度重視發展中美關係,願意和美方秉持不衝突不對抗及合作共贏等原則發展兩國關係。被問及習近平未有與特朗普通電話,是否遭冷待時,陸慷稱這是無意義的評論。有北京外交消息稱,中方擔心若「特習通話」出錯,如特朗普與澳洲總理特恩布爾的通話般內容外洩,將令習近平和中國人民十分尷尬,西方外交家也認為中國不急於「特習通話」,因中國慣於控制一切,而特朗普言行難以預測。

中美關係不明朗,兩國在區內的軍事勢力也備受關注。中國的東風16新型中近程導彈可瞄準位於第一島鏈上的美軍基地和日本本土等,美國軍事網站War on the Rocks日前報道,指中國做好準備對美軍基地採取先發制人導彈攻擊,將中國導彈測試場地的衛星圖片,與美軍駐日本沖繩縣嘉手納空軍基地及橫須賀海軍基地等地衛星圖片對比,發現兩者相似,而靶場中的模擬車輛目標、導彈陣地、停機坪飛機和軍港模擬艦艇等目標大多被精確擊中。

女兒品牌時裝遭封殺 特朗普發火炮轟
至於美國國內,特朗普女兒伊凡卡名下品牌服飾遭連鎖百貨公司Nordstrom以銷售欠佳為由下架,特朗普在Twitter炮轟該公司一直對待其女兒不公平,此言論被批評以公職為家族生意謀取私利。白宮發言人斯派塞辯稱Nordstrom決定出於政治,特朗普只是回應女兒受攻擊。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news/新聞/傳華導彈演練靶場模擬美軍基地-特朗普致函習近平冀建互惠關係-64234

AM730||:手握近200選委票 友好協進會研撐林鄭 - 新聞 - am730

手握近200選委票 友好協進會研撐林鄭
news-images
林鄭月娥(左二)拜訪友好協進會,獲該會會長戴德豐(左一)力撐。
特首選舉將於下周二開始接受提名,4名主要參選人昨繼續馬不停蹄拉票,先後與多個政黨及商會等會面,盛傳獲中央支持的林鄭月娥,則獲手握近200張選委票的香港友好協進會安排「獨家」會面,協進會會長戴德豐盛讚林鄭月娥是「香港人及女性的光榮」,表明希望她擔任特首。

news-images
曾俊華(右)與經民聯及工商界選委會面。(崔俊良攝)
由港區人大及政協委員組成的香港友好協進會,共有194名選委,昨午與林鄭月娥閉門會面約1小時,是該會迄今唯一安排會面的參選人。身兼全國政協常委的戴德豐會後表示,林鄭月娥過去有心有力為香港貢獻,擔任政務司長時奮鬥拼搏,形容對方是「係香港人嘅光榮,亦係香港女性嘅光榮」,希望她能擔任特首。

戴德豐說,昨日與會的18名選委均支持林鄭月娥,該會將開會研究是否支持林太,並討論是否全數提名她。至於會否安排與其他參選人會面,他指若曾俊華拜訪也會歡迎。

與會的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說,林太在會上提出教育、經濟及房屋等範疇的施政綱領,令他感到鼓舞,認為對方能給予香港希望,並期望她有新思維,但協進會未必會捆綁提名。唐英年在會後更「撓著」林鄭月娥的手臂「咬耳仔」,他指是給予對方支持,並分享過去的選舉經驗。

林太在會後會見傳媒,她無正面回應政綱會否提及重啟政改及就《基本法》23條立法等問題,只說下一步會按其對房屋、經濟發展及教育的施政框架,提出具體及有效措施,並與持份者商討,至下月才有整份政綱。她昨日亦分別與自由黨及民主黨等會面。

曾俊華:何時報名有策略考慮
曾俊華昨出席多場競選活動,包括與經民聯、自由黨及中華出入口商會等會面,對於友好協進會將研究支持林太,他指相信中央希望今次是公平、公開、有競爭的選舉,他會與各組織會面爭取支持。被問及是否擔心未能獲足夠提名票「入閘」時,他笑言「很害怕」,他無透露何時提交提名,只說有策略上考慮。另外,曾俊華接受港台節目《議事論事》訪問時說,自宣布參選後,與中央某程度上有溝通,但不允透露詳情。

另一參選人葉劉淑儀昨與多個界別選委及組織會面,包括政府紀律部隊人員總工會及中國企業協會等,她預料月底才報名,重申有信心獲足夠提名。另一參選人胡國興說,不打算下周二報名,他指仍有選委未考慮完畢,對獲取足夠提名有信心。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news/新聞/手握近200選委票-友好協進會研撐林鄭-64230

AM730||:林鄭FB小編發帖 網民質疑「又話親力親為?」 - 新聞 - am730

林鄭FB小編發帖 網民質疑「又話親力親為?」
特首參選人林鄭月娥的Facebook專頁昨連發兩帖,早上先提醒市民添衣注意保暖,至中午以「小編」名義發帖(圖),問網民對的士加價的看法,並以五個表情符號選項供網民表態,其中「嬲嬲」表情代表「真係呃錢!回水啦!」另有「心心」表情,代表「要買廁紙咪搭囉」。

該帖發出近4小時,有逾2千6百個反應,逾2千1百個為「嬲嬲」,不少網民留言「個嬲係俾林鄭月娥嘅」;亦有網民留言質疑,「林鄭唔係話因為『事事親力親為』所以咁遲先開FB,但係貼文咪又係假手於人。」
資料來源: https://www.am730.com.hk/news/新聞/林鄭fb小編發帖-網民質疑「又話親力親為?」-64232
Composed with the instant Online HTML editor. Please purchase a HTML Kit license to remove the promotional messages from the edited documents.